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歪 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个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孩子高一个头,腿几乎长了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得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文有删节)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仔细阅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事件 | 歪儿坐庄 | 歪儿挨打 | 歪儿扔下罐子 | 歪儿回归 |
感情 |
|
|
|
|
2.第④段中哪两个短语最能概括下面两个句子所表现的人物特点?两处人物描写出现在同一语段有什么作用?(4分)
(1)我个子比同龄孩子高一个头,腿几乎长了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
(2)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
3.“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歪儿为什么要把罐子扔下来?这一细节表现了歪儿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4.赏析选文结尾处的画线句子,并联系全篇说说是什么点亮了歪儿的眼睛。(4分)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遽契其舟 因释其耒而守株
B.何不试之以足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于土墙凹凸处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分)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后来演化成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一种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2分)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 ”,“插田”照应上面的“ ”,
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 气氛。 (3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综合性语文学习。
材料一:“重读南京寻访团”是一群热爱南京的 80、90后发起的民间文化团体。起初,他们在“西祠胡同”、“豆瓣网”等网络媒体上进行交流,现已得到南京市委宣传部的认可与支持,《环球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均给予专栏报道。他们通过寻访历史遗迹、阅读传世名著、拍摄微电影、聚会畅谈感悟等方式抒发对金陵古都的热爱之情。
材料二:在这群年轻人的眼中,与南京相关的“传世名著”种类庞杂,有南京王爷写的微博体《世说新语》,有世人皆知的《西游记》,有把吃喝当成雅事的《随园食单》,还有民国“最小说”《丹凤街》,当代南京籍作家毕飞宇的《推拿》、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等。
材料三:网友对“重读南京”有不同观点:
小颖:比起陪朋友去逛南京4A景区,我更愿意带他们去一些具有南京本土文化风韵的地方,感受属于南京的文化魅力,而这些在书中都有相关介绍。
小童:95年出生的我,看文言文也会睡着,没必要阅读那些所谓的传世名著。
(1)结合材料,为寻访团完成一则宣传标语。 (2分)
寻一处历史遗迹, ;
,抒发热爱之情。
(2)针对材料三网友的争论,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赞同以上哪种说法以及理由。(3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3)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上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5)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quán( )释。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chōnɡ( )憬和理想,nínɡ( )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大有bì( )益的事情。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