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幸福,在________中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母亲·我·狗
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作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
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4分)
3.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4.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读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对母爱有了新的理解,请以“母爱是……”的句式,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母亲的热爱之情。(2分)
母爱是夏日里的一泓清泉,甘甜,清冽。
母爱是
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分)
斯是陋室, 。
荡胸生曾云, 。
____ ________,如闻泣幽咽。
(4) _________ ___,猎马带禽归。
(5)《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
(6)《长歌行》中蕴含哲理,发人深省的句子是: , 。
(7)《陋室铭》中,作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2分)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2分)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陶后鲜有闻(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3-15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中/峨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独亲其亲 (以……为亲)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