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15分)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1.下面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吴广素爱人 我行我素 B.皆已失期 不期而遇
C.学万人敌 敌众我寡 D.梁与籍俱观 与时俱进
2.解释划线的字(4分)
A.广故数言欲亡 B.尉果笞广
C.项梁怒之 D.虽吴中子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6分)
⑴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⑵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4.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简要评价。(3分)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阅读古诗(5分)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 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 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 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③日, 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节。(2分)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分)
走进专题——气象物候(8分)
1.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3分)
A《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B《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南京,指当时的成都。
C《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注:三时,指夏至以后的十五天,时当农历五月。
答:基本规律:
2.“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附:2007年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2012年的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A、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专题的知识,为2015年的“世界气象日”拟个主题:(2分)
答: 。
B、请你设计活动,来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至少3个活动项目)(3分)
阅读《水浒》片段,回答文后问题。(4分)
那汉提着朴刀,走到面前,唱个大喏,说道:“押司认得小弟么?”宋江道:“足下有些面善。”那汉道:“可借一步说话。”宋江便和那汉入一条僻静小巷。那汉道:“这个酒店里好说话。”两个上到酒楼,拣个僻静阁儿里坐下。……宋江道:“兄长是谁?真个有些面熟。小人失忘了。”那汉道:“小弟便是晁保正庄上曾拜识尊颜蒙恩救了性命的赤发鬼刘唐便是。”
选文中刘唐为什么要冒险来找宋江?请简述原著相关情节。(100字左右)
默写课文。(10分)
(1)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2) ,福兮祸之所伏。
(3)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4)“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泪眼问花花不语, 。
(7)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8)《捕蛇者说》一文中点明作者写作动机的句子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当天的《 时报》报导了一些义务献血者的动人事迹。
B、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能否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倾听着著名作家秦文君作“亲近文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