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老年人对小孩说:“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题。

老年人对小孩说:“流泪罢, 叹息罢, 世界多么无味呵!” 小孩子笑着说: “饶恕我, 先生! 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 小孩子对老年人说: “笑罢, 跳罢, 世界多么有趣呵!” 老年人叹着说:“原谅我,孩子!我不忍回忆我所已经过的事。”

1.选文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       ,作品歌颂的主题是

2.这首诗中的小孩子有什么精神?请联系诗句分析。

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冰心(谢婉莹)、母爱(1)童真 自然 2.单纯,乐观。从诗中“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中可以看出,而且认为世界“多么有趣”。 3.本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表现了老年人和小孩子看待世界的两种观点,发人深思。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这里学生应对冰心和《繁星·春水》有所了解。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这里诗中“我不会设想我所未经过的事”中可以看出,而且认为世界“多么有趣”。说明小孩子单纯乐观的性格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作文

题目:这一次,我没有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问题不限);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故乡的沉沦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②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③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④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⑤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砖,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⑥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⑦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⑧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⑨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⑩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⑾“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⑿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⒀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赏析文中第②段加点的词和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1)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2)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查看答案

闻香识“英雄”

①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人体能够分辨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为何具有如此的“品”味能力?

②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琳达·巴克、理查德·阿克塞尔决心用他们的精诚合作,叩开嗅觉科学的大门。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的鼻腔细胞膜上分布着不同气味受体。人体基因总数中的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有气味的物质首先会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③不仅如此,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的种类与气味受体完全相同。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人的大脑中约有2000个“嗅小球”,数量是气味受体细胞种类的2倍。“嗅小球”也非常的“专业化”,携带相同受体的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到相应的“嗅小球”中,也就是说,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在相同的“嗅小球”中集中。“嗅小球”随后又会激活被称为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使人的嗅觉系统中信息传输的“专业性”继续得到保持。僧帽细胞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其他部分。结果,来自不同类型气味受体的信息,组合成与特定气味相对应的模式,大脑最终有意识地感知到特定的气味。

④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两位科学家还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却有大约1000个。如今,他们的一些基础研究理论已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老鼠被训练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老鼠嗅觉灵敏,经过数月训练记住人类的气味后,科学家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并与电子发报机相连。当它们被派往废墟现场,嗅到“目标”的气味之后,脑电波波动图形显示“啊哈,找到了”。此时,技术人员可通过设备确定小老鼠的位置,同时也就能知道被困人员的下落。比如说,日本科学家正在研发的一种“空气炮”。当人们在购物中心物色商品时,它会“开炮”——喷射一种特殊气味,譬如说新鲜面包味或是香水味,经过气味对大脑的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大激发,皮夹中的钱则大把大把流向经营者腰包。
1. 下列关于“嗅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

B.人体中有1000多个基因,是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分辨不同的气味。

C. 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

D. 老鼠嗅觉灵敏,只要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它就能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
2.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层层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总领全文内容。

B.本文围绕嗅觉的产生机理,通过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

C.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准确、平实。

D.“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大约1000种的气味受体”。
3.文章开头说“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介绍,说明其中的原因。

 

查看答案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迨②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患记问不人/未柳絮因风起    B.独下帷编/以为妙

C.迨能倍诵止/蒙始就学        D.在马上/以钱币乞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查看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收族为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作者“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采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