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风吹不掉的红榜》,完成小题。 风吹不掉的红榜 葛俊康 上高二那年,我18岁...

阅读《风吹不掉的红榜》,完成小题。

风吹不掉的红榜

葛俊康

上高二那年,我18岁。当时,在老师的心目中,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扶不上墙的差生。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还蛮好的。只是升入高中后,由于爸爸的去世,我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爸爸是镇里的老师。一次,爸爸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学生,永远地离开了我和妈妈。爸爸的死,让妈妈成了镇里的临时工,专门负责打扫学校的教学楼。从此,我们家就住到了学校。

母亲是农民,没有读过书,在学习上帮不了啥忙,只知道在生活上让我吃好穿好,平时回家啥都不让我做。所以,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后,我第一个觉得对不起的就是母亲,不敢拿回家面对母亲的眼神。母亲问考试情况,我就只好含糊其辞地说,考得不好。母亲往往就会叹口气,说:“康娃,你爸走了几年了,妈现在就只有你,妈的希望就全部在你身上,你无论如何给妈争口气。”

母亲的这些话,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知道母亲也是望子成龙,想我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终于,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进了年级的前50名。名字终于上了学校的红榜。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

放学回家,我告诉母亲我上了红榜。母亲的脸上立即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忙说,真的?快,马上带我去看看。说完,母亲不顾锅里正炒着菜,把火一关,拖着我就往教学楼跑。

看着红榜上我的名字,母亲的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

那晚,母亲的笑意一直挂在脸上。母亲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沉入了梦乡。

要到天亮的时候,我被外面的风雨声惊醒了。原来外面下起了大雨。

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我有了一些尿意,忙起床后就往卫生间跑。走过母亲的房间时,我发现母亲的房门是开着的。往里一瞧,床上却没有母亲的身影。

我想母亲是不是也去了卫生间,我就在外面等。等了好长时间,没见母亲出来。我忙推开门,哪有母亲?我的心一下就慌了,在这大风大雨的夜晚,母亲一个人会到哪里去呢?我忙拿上手电筒出门去找。

走到教学楼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人影正站在那里用手扶着墙壁。我忙走了过去,发现是母亲。只见母亲两手紧紧地压着下午才贴上去的红榜。

看着母亲的样子,我十分的不解。母亲看着我,说,你来干啥?快去睡,明天还要读书!

我问母亲那样压着红榜干啥?

母亲看着我,认真地说,我这样压着,它才不会被风吹掉。

听完母亲的话,我还是不理解。我想,即使吹掉了又怎样?

母亲看着我困惑的样子,说,我就是想让大家明天再看看,我儿子也上了红榜。

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母亲,这就是我可亲可爱的母亲。此时,看着母亲在风雨中扶着红榜的样子,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

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一年后,我终于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走的那天,母亲送我到车站。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看着站台上母亲那花白的头发,我的眼中又湿润起来,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母亲,因为我第一次上红榜的成绩全是假的,是作弊的结果。

1.第一段中“其实我不是天生就是如此的”这个交待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看着贴在教学楼前面墙壁上的红榜,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这句话的理解。

3.文中有两处写到“觉得对不起母亲”,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感受?试作概括并分析原因。

4.文中有很多描写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下列三处描写中选一处进行心理补白。

(1)看着母亲的笑容,我的心里多少也感到好受了一些,不久就慢慢地沉入了梦乡。

(2)母亲一说完,我的心里竟猛地震动了一下。

(3)我走上前,紧紧地抱着母亲,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我选第(    )处,
5.读完全文,说说本文以“风吹不掉的红榜”为题有什么好处?

6.“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联系实际,谈谈你父母对你的期望。

1.这个交待表明“我”原本并不坏,成绩也好,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和考上大学作铺垫。 2.这句话写出了“我”一方面为自己的名字上了红榜,能给母亲一点安慰的欣喜,另一方面却因为成绩是假的而内疚、不安的矛盾心理。 3.第一处是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后,我第一个觉得对不起的就是母亲,这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觉得对不起母亲;第二处是在一年后,我考上大学母亲到车站送我时,看到母亲花白的头发时,我觉得对不起母亲,这是为第一次上红榜的成绩全是假的,为自己欺骗了母亲而产生的感受。 4.示例:(1)虽然这次我的成绩是假的,但能让母亲开心一些也值了,我下次考个真成绩就行了。 (2)母亲还不知道这是我作弊得来的成绩,她还以我这样的儿子为荣,我真对不起她啊。 (3)母亲这样信任我,我真不该做欺骗她的事。但是,我一定会考一个真成绩出来回报她的。 5.“风吹不掉的红榜”既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又给读者留下悬念,以此为题,既形象鲜明,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结合自身实际,语言流畅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或某一句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交待表明“我”原本并不坏,成绩也好,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和考上大学作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神奇的蜜蜂世界》完成小题。

神奇的蜜蜂世界

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中,既有令人关切的趣闻,也有令人折服的奇事。了解了蜜蜂之后,我们不禁浮想联翩,不得不大加赞叹,不能不对小小的蜜蜂肃然起敬!

蜜蜂是以群体立国的,每个群体都是一个集体,一个有组织、守纪律的大集体。一个集体通常由几千到几万只蜜蜂组成,其中包括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和只在繁殖季节才出现的几十到几百只雄蜂。由于占蜂群个体数量99%以上的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因此,可以说蜜蜂王国是个“女儿国”。蜜蜂王国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和睦相处,生活、工作井然有序。

蜜蜂王国的城市建筑非常奇特,那里有一片片悬挂着的蜡质蜂巢。在每一个蜂巢的两面,整齐地排列着6 000~7 000个正六边形的房孔。在一片片蜂巢之间,有一道道距离相等的空隙,在那里居住着“该国的全体公民”。它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确实是昆虫世界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它是蜜蜂王国里唯一的母亲,其职责就是专门产卵,繁殖后代,因而受到众蜂的高度爱戴和保护。许多工蜂侍奉在蜂王周围,工蜂随时分泌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喂养蜂王,为蜂王做清洁工作。蜂王在蜂群中走动时,工蜂会主动为它让路。如果蜂王要从这一巢脾到另一巢脾去,工蜂们会互相勾连起来,搭成一座临时的“桥”。当蜂群受到外来侵略时,工蜂就会把蜂王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蜂王”是个有名无实的称号,因为它不是领导者,对王国也无支配权。在这个大家庭里,真正当家做主的是众多工蜂,也就是说,是广大劳工。蜂王的寿命通常是3~4年,最长的可达8年,是工蜂寿命的10多倍,成为蜂群中的老寿星。

在蜂群里,工蜂的个体最小,体重约100 mg,但数量最多。从一定意义上讲,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从卵、幼虫、蛹到出房,需要21天。工蜂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蜂,它们在蜂群内承担着哺育、采集、酿蜜、清洁、保卫、造房等一切工作,甚至分家以及蜂王的命运等重大事宜都由工蜂来把握。

工蜂出世刚刚3周,就迈入中老年时期,这时分泌蜂蜡的功能就消失了。这一信号通知它们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它们分工很细,采蜜者不采粉,采粉者不采蜜,以达到蜜和粉的比例协调。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劳作到体衰力竭而死。在采集的繁忙季节,工蜂的寿命很短,仅一个月左右,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劳动不止,它们为“王国”同胞的生存和繁衍献出了毕生精力。

“蜂国”虽小,却神圣不可侵犯。每个蜂巢犹如一座城堡,巢门犹如城门。在巢门口,一般都有几只或几十只甚至成百上千只的守卫蜂。它们各个都是身强力壮、血气方刚的壮年蜂,像边防战士一样,日夜警惕地保卫着“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如果有敌来犯,守卫蜂便迎头截住,群起而攻之,连咬带刺,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巢内蜜蜂收到敌情警报信号后,全体动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战斗。蜜蜂的螫针上有倒钩,像鱼钩一样,一经螫入就拔不出来。而与此同时,蜜蜂也壮烈牺牲了。

蜜蜂的螫刺是“保家卫国”的主要武器,它不因大敌当前而畏惧,也不因螫刺身亡而退缩,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1.文章第一句话“蜜蜂王国充满了神秘,也充满了情趣。”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蜜蜂世界的神奇?试简要概括。

4.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蜜蜂的群体通常由一只蜂王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组成,它们都是雌性蜜蜂,在繁殖季节才会有几十到几百只雄蜂出现。

B.工蜂是蜜蜂王国的主宰者,王国的兴衰大计主要由工蜂来决定,因此,工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蜂王”。

C.工蜂在分泌蜂蜡的功能消失后就要改变工种,由内勤改为外勤,去采集花蜜和花粉。

D.守卫蜂的职责是保卫蜜蜂王国的财产和安全,当有敌来犯,守卫蜂便群起而攻之,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向巢内发出警报信号。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一例作具体说明。

6.读完全文,说说你从蜜蜂身上能学到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小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子路问之(                (2)何为不也(          
2.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赋其二(                    (2)几死者矣(            

(3)若役                      (4)汪然出              
2.翻译句子。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永州之野的“异蛇”,其毒无比,当能“当其租入”时,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用文中原话回答)
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完成小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凉州词》中有这么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你怎么看?

查看答案

学习了“气象物候”这个专题,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请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任务。(5分)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2)阅读下列这首诗,联系物候知识,说说你的发现。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我的发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