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注】刊落:削除,删去。衔:怨恨。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学士丘濬其文(          )          监司     (          )

与若,三日后来   (          )     使者下阶谢,乃(          )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试悦

A.吾欲辱之,何                       B.丛草为林

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悦不迎,岂有恙乎?

(2)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期”为名词作动词,意为“约定日期”,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先要根据本文内容了解例句中“以”的含义,再根据所学所记明确选项各句的出处,读懂句子内容,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句中“以”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C句与例句的“以”都作连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迎”“恙”“始”“谓”,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掩映:时隐时现。
1. “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将下列五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北京宽阔的马路上,               。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②行道树是由各种树木组成的

③街道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

④落叶飘摇而下

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⑤①②④③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文段言外之意正确理【解析】
(      )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   )

A.大师有碰到许多熟人,连连脱帽的习惯

B.大师碰到了许多熟人。

C.屋子并不热,只是习惯脱帽而已

D.作品重在个人的创造,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就像一把未经打磨的钢刀,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要想成为一柄趁手的利刃,必须经历千锤百炼

B学习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咀嚼,发现会有不同的含义。

C.我仔细地端详着妈妈的发型,突然发现一丝银发

D.不必花天酒地,亦无须相从过密,两盏清茶,一夕畅谈,实在是胜过太多虚浮的繁文缛节。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