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幷壳者,欲以去热也。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与“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选项是(    

A、执策而临之               B、或置酒而招之

C、既醉而退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2分(1)有的人 ,有人 (2)短处,缺点 2.4分 (1)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 (2)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3.D 4.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2分(任选一点答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委”为古今异义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此题均是课内学习的词语,背过直接解释即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翻译时注意(我)欲以(之)清热也,补出省略的部分,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A而:连词,表修饰。B而:表修饰。C而:表顺承,只要D项与例句一样表转折,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篇短文选自明代江盈科所著《缘箩山人集》,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根据短文意思来写启发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同舍生皆绮绣(                骈死于槽枥之间(              

饮辄尽                      之不以其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诺第留斯号潜艇上的神秘船长是         ,跟随他在海底旅行的生物学家是          

诺第留斯号潜艇经过托雷斯海峡时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船长是如何吓跑围攻潜艇的土著人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他们的枪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是人的本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说,“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科技人才。”

B、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所展示的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人。

C、史铁生、铁凝、贾平凹、余秋雨……等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重的文字,带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D、我戴一个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查看答案

默写句子。

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

因思杜陵梦,                   。(《商山早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                   。(《月夜》)

                   ,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余立侍左右,                              。(《送东阳马生序》)

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诗经》)

            ,悠悠我心。(《诗经》)

                   ,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含哲理,显示诗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