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木瓜树的选择 林清玄 路过市场,偶然看到一棵木瓜树苗,长在水沟里,依靠水沟底部一...

木瓜树的选择

林清玄

路过市场,偶然看到一棵木瓜树苗,长在水沟里,依靠水沟底部一点点烂泥生活。

这使我感到惊奇,一点点烂泥如何能让木瓜树苗长到腰部的高度呢?木瓜是浅根的植物,又怎么能在水沟里不被冲走呢?

我随即想到夏季即将来临,届时会有许多的台风与豪雨,木瓜树会被冲入河里,流到海上,就必死无疑了。

我看到木瓜树苗并不担心这些,它依靠烂泥和市场中排放的污水,依然长得翠绿而挺拔。

生起了恻隐之心,我想到了顶楼的花园里,还有一个空间,那是一个向阳的角落,又有着来自阳明山的有机土,如果把木瓜树苗移植到那里,一定会比长在水沟更好,木瓜树有知,也会欢喜吧!

向市场摊贩要了塑胶袋,把木瓜和烂泥一起放在袋里,回家种植,看到有茶花与杜鹃为伴的木瓜树,心里感到美好,并想到日后果实累累的情景。

万万想不到的是,木瓜树没有预期中生长得好,反而一天比一天垂头丧气,两个星期之后,终于完全地枯萎了。

把木瓜苗从花园拔除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怅然,对于生长在农家的我,每一株植物的枯萎都会使我怅然,只是这木瓜树更不同,如果我不将它移植,它依然在市场边,挺拔而翠绿。

在夕阳照拂的院子,我喝着野生苦瓜泡的茶,看着满园繁盛的花木,心里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木瓜苗宁愿生于污泥里,也不愿存活在美丽的花园呢?是不是当污浊成为生命的习惯之后,美丽的阳光、松软的泥土、澄清的饮水,反而成为生命的负荷呢?

就像有几次,在繁华街市的暗巷里,我不小心遇到一些吸毒者。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无辜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我总会有一种冲动,想跑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这世界有灿烂的阳光,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这世界有值得追寻的爱,这世界有可以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物。”

随即,我就看到自己的荒谬了,因为对一个吸毒者,污浊已成为生命的习惯,颓废已成为生活的姿态,几乎不可能改变。不要说是吸毒者,像在日本的大都市,有无数自弃于人生、宁可流浪于街头的“浮浪者”,当他们完全地自弃时,生命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浮浪者”不是“吸毒者”,却具有相同的部分,吸毒者吸食有形的毒品,受毒品所宰制;浮浪者吸食无形的毒品,受颓废所宰制,他们放弃了心灵之路,正如一棵以血水、污水维生的木瓜苗,忘记了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

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来了不同的选择,恐惧堕落的人心里会有一个祝愿,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抵达繁花盛开的花园,住在那花园里的人都有着阳光的品质,有很深刻的爱、很清明的心灵,懂得温柔而善于感动,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粒木瓜的种子,偶然掉落在市场的水沟边,那是不可预测的因缘,可是从水沟到花园之路,如果有选择,就有美好的可能。

一个人,偶然投生尘世,也是不可预测的因缘,我们或者有不够好的身世,或者有贫穷的童年,或者有艰苦的生活,或者陷落于情爱的折磨……像是在水沟烂泥中的木瓜树,但我们只要知道,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我们的心就会有很坚强很真切的愿望:我是为了抵达那善美的花园而投生此世。

万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终极的梦土,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1.从水沟到花园,木瓜树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                                        

木瓜树命运的变化:
2.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3.文中写道:“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来了不同的选择”,你认为恐惧提升的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4.结合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1.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依靠烂泥和污水生活;在花园里,木瓜树拥有向阳的角落和营业处阳明山的有机土,与茶花和杜鹃花为伴。(2分)木瓜树的命运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长得翠绿而挺拔;在花园里,木瓜树去完全地枯萎了。(2分) 2.“弓曲”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1分)“迷离”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眼神,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1分) 3.恐惧提升的人心中没有目标,摆脱不了各种物质的诱惑和恶习的困扰,精神甘于堕落,放弃了心灵之路,不期待光明的未来。(2分) 4.要点:(1)要对立美好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实现理想。(2)万一理想实现不了,至少要保持一颗追求上进的心,不能自暴自弃。(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方法:仔细阅读文章,注意关键词:生存环境,命运。然后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弓曲”像弓一样弯曲,形象的写出了吸毒者的颓废的生活状态。“迷离”主要是写出了眼神。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方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段,分析两个词语的区别,然后写出恐惧提升的人会作出的选择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的把握。方法:从文章中“道,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我们的心就会有很坚强很真切的愿望:我是为了抵达那善美的花因而投生此世。”一段写追求美好的生活。“万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终极的梦土,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呢?”写即使不能实现理想,也不能放弃。所以答题时就这两点组织语言就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幷壳者,欲以去热也。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与“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选项是(    

A、执策而临之               B、或置酒而招之

C、既醉而退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同舍生皆绮绣(                骈死于槽枥之间(              

饮辄尽                      之不以其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诺第留斯号潜艇上的神秘船长是         ,跟随他在海底旅行的生物学家是          

诺第留斯号潜艇经过托雷斯海峡时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船长是如何吓跑围攻潜艇的土著人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他们的枪声。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是人的本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说,“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科技人才。”

B、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所展示的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人。

C、史铁生、铁凝、贾平凹、余秋雨……等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重的文字,带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D、我戴一个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