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以内)
2.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 结合全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4. 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3分) 2.(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一点2分 答到两点4分) (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一点2分 意对即可) 3.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不结合具体内容酌情扣分) 4.这一课告诉学生:不能仗势欺人、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一点2分 两点3分 三点4分 意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词的意思或内容。(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如:“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谈出精彩之处合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①,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⑥刭:

jing,割脖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贵贱一与文(        )      (2)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       )

(3)其亲戚  (        )        (4)食辞去  (       )
2.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屏风后常有侍史          往,暮而归。

B. 遗亲戚                  真无马邪

C. 士此多归孟尝君          啮人,无御之者。

D. 以故倾天下士            前人述备矣。
3.翻译下面句子。

(1)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                                                                                     

查看答案

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以“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组织开展活动。请你参与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1)同学们上街采访了一些行人,询问他们闯红灯的理由,请你根据下面的回答,针对行人提出3条有针对性的建议,以遏制闯红灯现象的发生。(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甲:我知道不该闯红灯,可没到绿灯亮,大家都走了,就剩我一人,所以跟着走了。

乙:不就过马路嘛,不看灯也不至于出交通事故啊!哪儿那么巧就让我遇到了?

丙:交通信号灯设置不是太长就是太短,附近就这一条斑马线,又没有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过马路的人又这么多,肯定没人愿意等。

(2)班级就“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主题开展一堂班会课。如果你是此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请写在下面。要求: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和地面平行,候选人员一个个依次跑上前去,有时候跳过横杆,有时候在横杆下面来回爬几遍,这完全要看横杆上升或者下降的情形而定。有时候皇帝和首相各拿着木棍的一头。有时候也由首相一个人拿着木棍。谁表演得最敏捷,跳来爬去的时间最长,就赏赐给他一根蓝丝线。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他们都把这些丝线缠两道围在腰间。你可以看到朝廷里的大人物几乎没有人不用这种腰带作装饰的。

(1)这段话出自         (人名)写的名著                         

(2)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故事?如何理解这个游戏的寓意?

 

查看答案

默写(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2)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3)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与朱元思书》)

(4)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

(5)                ,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6)             ,白露为霜。(《蒹葭》)

(7)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两句就是佐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