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2.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3.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C 2. ①选择好书;②耐心细读;③持之以恒。(每个要点1分) 3.首先,由熬粥之法引出对读书方法的思考;(1分)其次,紧扣熬粥“好米”“文火”、“持续”三要素,分别从读书贵在坚持、贵在耐心细读、贵在持之以恒三个方面论述读书之法;(2分)最后,总结全文观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正面论证读书之法。故C错误。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二、三、四段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三个方面讲了读书的法则,用自己的语言简短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答题模式为首先提出某某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某某论证方法证明了某某的论点,最后总结归纳,深化论点。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清借书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②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注释】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祭酒生退(                         (2)清即持所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3. 当书生向景清索还所借的书,景清为什么说 “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4.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耕于南阳          

遂许先帝以驱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照下面句子进行仿写,要求内容连贯,结构相似。

找到一个解题的角度,知识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结识一个知心的朋友,友情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在“青年学生”后加上“时期”)

B.到会的15名与会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删除“充分的”)

C.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使”)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机制,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和“重视”调换位置)

 

查看答案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B.青海湖。醉人的湖,那充满梦幻色彩的奇异景色总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安之若素,久久不愿离去。

C.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D.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