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本来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不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①她本来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春季开学以来,同学们发现她越发沉默了,像是一个闷葫芦。她原本还不算差的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做错三遍;许多同学开始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排挤她。

②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她老师要求把座位挪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觉得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不相干的,她的心在窗外的世界里:A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南来的燕子们在树间做了窠,每天啁啾地唱和着,嬉戏着;树下几株细弱的小草在春风中微微摆动……她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

③B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不久,燕子开始南迁,只剩下树下枯黄的小草在秋风中瑟瑟地抖着。望着眼前这个黯淡的世界,她哭了。

④秋天开学的时候,班级里新换了一位语老师做班主任。老师姓徐,长得很漂亮,同学们非常喜欢她,都愿意在课间时跟她谈天说地。她也喜欢老师,但是她不敢上前。老师的目光几次落在她脸上,她都躲闪着避开了。有一天,老师在语文活动课上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那里。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板擦落在她的桌上时,她先是一惊,接着就愣在那里。同学们欢呼着要她唱歌,她不肯唱,也唱不出来。同学们不依不饶,使劲鼓掌催促她,老师也走过来鼓励她。她涨红了脸,望着老师,眼里竟噙满泪水。老师就说,既然不想唱歌,就罚写一篇作文吧,明天交上来。课后,老师还特意对她说,只要用心写,写多少都行。

⑤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她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忙于生计,很少能够照顾到她,只有每天晚上父女间的几句简单交流能让她感到安慰。然而就在春天,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⑥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老师却只字来提。那天,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⑦从那天起,她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但逐渐开朗起来,而且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都愿意与她交往了。学期结束时,她还做了班长呢。

⑧几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要在春天来临时,摇曳它细弱的身躯,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为春天增加一抹生机!

⑨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徐老师在她的那篇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选文②③段A、B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A处:                       

B处:                       
3.语文活动课上,当同学们和老师让“她”唱歌时,“她”为什么“涨红了脸”?
4.有人说选文中的徐老师是一位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好老师,你同意吗?请结合选文中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徐老师给“她”作文写的批语“草是风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深刻含义。

 

1. 交代了“她”内向的性格及老师和同学们对待她的态度;为后文“她”主动调换座位作铺垫;设置悬念;与后文“她”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徐老师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2. A处:从窗外美好的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的些许快慰;同时也有对群鸟相互唱和、嬉戏的羡慕。 B处:“她”感到孤独;感到凄凉(悲苦)。 3. 同学们的催促、老师的鼓励使“她”感到窘迫(难堪、着急)。 4. 同意,理由:徐老师让她以写作文代替唱歌,替“她”解围;徐老师特意嘱咐“她”作文写多少都行,怕“她”为难;徐老师只字不提“她”的作文内容,替“她”保密,维护学生自尊。 5. 即使生命很平凡(即使生活中有种种不幸与磨难);我们也要坚强,乐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使命)。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这样的题型要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来答题。因为是开头的段落,可以从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或照应下文等角度考虑;内容上可从交代其内向的性格和老师同学对她的态度,与徐老师对她的态度形成对比等角度考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为情语,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是人物心境的反映,A处写了大自然美丽、和谐的景物,透露出来的是“她”对美景的羡慕,心境因美景而有些愉悦;B处的景物描写是凄凉的,写出了“她”心境的悲凉。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考虑,因为她走神,黑板擦传到她的座位时她没能接上成语,因此被罚唱歌,“同学们不依不饶,使劲鼓掌催促她,徐老师也走过来鼓励她”这样她很难堪、着急。因此脸涨红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结合文章内容的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此题不能回答不同意,答不同意就是对文章的主题没有理解。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此题虽然是考查题目的含义的,但要注意题干中问的是深层含义,因此就要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这句体现主题的句子来考虑。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给人一架梯子

①上大学时校园里有一片柿林,柿子成熟时,又大又甜的柿子沉甸甸地把树枝都压弯了,诱得我们总想寻个机会偷偷摘几个解馋。但学校明确规定:未经管理人员许可,严禁私自进入园内践踏花草、采摘果实,若违规将给予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这样我们只能望柿兴叹了。

②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周末的夜晚,上完自习课后,整个教学楼熄灯了。我们三个舍友想,柿林的管理人员应该回家了,我们可以乘机偷柿子解馋。很快我们找来了手电筒,明确了分工:一人在园外负责看人,一人上树摘柿子,一人在树下接。不到一刻功夫我们的包里已装满了柿子。突然放风的舍友喊道:“快下来,管理人员来了,快撤!”

③树上的舍友慌了,急忙从树上往下滑,然而已经迟了。守柿林的老者已经打着手电走到树下,树上的同学吓得不敢下来。老者缓缓地把手电照在树上,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下,当心别摔着!想吃柿子说一声,晚上摘柿子多危险,下来吧,别慌。等着我去给你拿架梯子。”老者很快拿来了梯子搭在树上,舍友踩着梯子稳当地下了树。

④我们规规矩矩站在树下等着他的盘问,心都提到嗓门上了。毕业关头,在这个以纪律严格而著称的学校,违反校规无异于自毁前程。

⑤更糟糕的是校公安处的两个值勤人员听到声音后拿着电筒也赶了过来。一个拿出违规学生登记本,一个严肃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在偷柿子?哪个系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老者抢在我们前面说道:“今晚闲着想吃柿子,就叫了三个刚下自习的学生帮我摘几个尝尝。”

⑥ “不可能吧?摘几个柿子用得着几个包吗?肯定是你有私心,想拿到校外去卖。”值勤的人不容置疑地说。“不信你可以问问他们啊!”老者平静地说。我们  a 帮老者圆谎。值勤的人悻悻然走了。

⑦老者说:“孩子,回去吧,以后可别犯错误,前途要紧!”

⑧那天晚上我们在  b 中度过了一夜,总担心值勤的人会来调查。

⑨后来,我们在校园里再没见到老者的身影,听说老者被学校辞退了,回到了他那贫困的农村老家,原因是他私自在夜里偷学校的柿子到外面卖。那年7月我们怀着自责的心情顺利毕业了。但直到现在,老者的那句话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别着急,慢慢下,当心别摔着!”这充满温情关怀的话既维护了我们的尊严又揭穿了我们的浅薄。

⑩现在,每当我身边一些涉世不深的同事偶尔犯错误时,我就会想起老者,想起那个不寻常的月夜。

11于是我也会不露声色地给这些稚嫩的心灵一架梯子,让他们从错误的泥沼里抬头走出来。因为他们和当初的我们一样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联系上下文,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空白处。(填字母即可)

A.六神无主   B.异口同声   C.忐忑不安   D.七嘴八舌

a:                        b:                       
2.第④段画线句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⑤段中写执勤人员的话一连用了四个问句,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给人一架梯子”的含义
5.有人说文中的老者身为管理人员对“偷柿子”的行为包庇,这是一种放纵,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爱莲说》后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含义。(

(1)可爱者甚(     )      (2)香远清(       )

(3)清涟而不妖(      )   (4)陶后有闻(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理解填空。

(1)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同时兼写牡丹和菊花的目的是                    

(2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4.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爱慕富贵的人多。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稀。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名著的很多情节脍炙人口。请从下面提供的情节中,任选两个按要求填表。

①三借芭蕉扇                         ②黛玉葬花

③孤独勇士绝望岛遇“星期五”         ④风雪山神庙

序 号

出自哪本名著

该情节的主人公

 

 

 

 

 

 

 

查看答案

仿写句子,要求与例句的格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青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青春是一支快乐无比的歌。

仿写: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①《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爱莲说》中用来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陶渊明的《饮酒》中表现作者悟出人生真正的意义,悟出返朴归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⑥《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⑦鲁迅的《自嘲》中写出其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