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绎成长的浪漫。

请以“被温暖照亮”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以记叙为主,适当议论抒情。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书写整洁,不少于600字。

 

被温暖照亮 关爱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在危难的时刻给予你百般温暖,他就像潺潺的溪流,时刻滋润那颗受伤的心灵……从来不曾忘记那份温暖的母爱。 那一年,那一天,我正放学回家,到了家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的妈妈,他微笑着说:“女儿,回来啦!”我朝妈妈一看,无奈地回答道:“啊!我回来了,妈妈!”说完我又深深地叹了口气,把书包放在了一边,然后去找吃的了。正当我拿了一包糖的时候,妈妈激动地说:“王韵仪!王韵仪!这试卷是怎么一回事!”我立即脸红了,心情一下子忐忑起来,我来到了妈妈那里,看见了她手中拿着今天刚考了的试卷,那用红笔打了的83显得特别刺眼。从小我就是一个不敢面对挫折的孩子,我从来都不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今天的问题我也选择了逃避。于是,我生气的对妈妈说:“看,看,看,你天天都要看,还翻人家书包,你真是太可恶了,我不会理你了!”妈妈皱了皱眉:“不,我没有,我只是!”“别说了!我不听!”说完,我背起书包,从妈妈手里夺过试卷,踏着“吃通吃通”的脚步向我房间走去,在里面痛哭了一顿,只听见外面妈妈在客厅里不停地嘀咕着。 第二天是星期六,我的气还没有消。我故意和妈妈做对。气妈妈的事我都做完了。直到吃午饭的时候,妈妈问我吃什么,我只是说:“随便吧!”这是妈妈不说话了,四周像凝固了似的,妈妈犹豫了一会儿,说:“对不起!”我傻了,愣在了那里,一动不动。我哭了,用嘴深深地亲在了妈妈的脸上,然后投入了妈妈的怀抱。此刻,那种感觉又一次回荡在了我的心田。 妈妈的爱,照亮了我。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有两个词“温暖”“照亮”。温暖,即要求写一件难忘的事,或者从过往生活中选择几个方面比如“亲情”“友情”“社会关爱”料,用排比段来写,表达自己所受到的“温暖”,表达自己“感恩”情怀,并写一写在这些“温暖”的鼓励下,自己的成长进步,即紧扣“照亮”一词的含义。简单的写法是,写一个让自己感到“温暖”的人或一件事,以丰富的细节描写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感人之处,突出自己内心“温暖”的感受,重大挫折时,老师的鼓励,父母的理解,同学的安慰,足以使自己感受到有师情亲情友情的“温暖”;孤独时,一本书一首歌足以使自己如获至友般感到“温暖”;无助时,很多陌生人无私的帮助,让自己深深感受到世人好人多社会人情的温暖。这些温暖“照亮”了自己,使自己对生活有了信心,有了方向,文章最后要抒发这种感情。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段中画线句有何妙处?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划线句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征?

2.文中加点词语“静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出声。如者十年。一日,自觉豁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注】国朝:指清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遂暗记不出声  复:              者十年        是:        

③自觉豁        然:              托词因病废学者  或:        

2.下列句中的“之”与“盖积苦精力之应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其虫旧曾有                 B. 是吾剑所从坠

C. 故时有物外趣               D. 学而时习

3.翻译下列语句。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译文:

②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

译文:

 

查看答案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1.下列句中与“其虫旧曾有之”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飞漱其间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 其间千二百里                   D.而置之其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为两段                        ⑵土人之“傍不肯”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                                        

 

查看答案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