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在第段处引用了韦应物的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下列加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4. 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分)“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答出4点,意思相近即可) 2.(2分)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1分),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1分)。 (意思相近即可) 3.(4分)这里的“年岁”和“四时”指的是现代人的时间观念,而“刺桐花”喻指平埔族山胞通过自然感知时间的传统生活状态。(2分)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2分)(意思相近即可) 4.(4分)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抓住第1段中“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第3段中“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第4段中“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第6段中“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第7段中“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这些关键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开篇就应想到“为下文作铺垫”类似的术语,再读一读作品,还要想到“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术语。结尾的作用,就要考虑到与开头有无呼应关系,结构是否严谨,对深化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解答第一问时抓住前面“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来揣摩。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解答本题可与“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与句后“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来揣摩。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题。

其实,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如今,老鸹和燕子在北京已经很稀有了,麻雀经过大围剿也元气大伤,都构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我很羡慕春城昆明,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年年都有电视报道。

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钻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看海兽,看海鸟,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鱼、鸟、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赏析下面的句子。

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钻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

3.文章在前半部分介绍了北京城的现实情况,为什么还要写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动物?

4.“与狼共舞”在文中指什么?怎样理解“漂亮而荒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 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嵌:张开。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折蛇行                                以其境过      

流数十步                            不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3.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闻事件】

2014年3月21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该校服“太减分”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网上声音】

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网友们并非真正了解我校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看法,总体来说,我们学生还是挺喜欢那套蓝白校服的,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一种标志,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穿我们的校服,说明他们对那套校服还是很留恋的。

雨打荷叶:我倒是蛮喜欢孩子现在的校服的,便宜、实用、洗起来省力,款式还过得去。小孩嘛,讲究漂亮干什么!最好天天穿校服,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可以防止他们因爱美而影响学习。

家有儿女:学生穿校服是应该的,可学校图方便,统一订购来的校服在质量上打了折扣,夏天校服太薄,我家女儿就不肯穿。这两年来个儿蹿了很多,校服又显短了,前几天还为穿校服跟我怄气呢,真拿她没办法!

羡慕哥:嘻,要是能穿上《继承者们》中李敏镐的那套校服,我就更酷了,天天穿也愿意。那件蓝西服,好帅!

【专家观点】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王东:全区统一校服,好处很多。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保证,还可避免校际之间校服参差不齐的现象。

北京服装学院顾远渊:校服的设计要考虑学校身份识别功能,便于校际之间区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一所学校最好多设计几套不同功能的校服,满足不同场合的穿着需要。

(1)对于校服,人们“纠结”哪些问题?请作简要归纳。

(2)镇江市举办“校服T台秀”活动,其宣传标语“校服——青春符号,流动名片”获得好评。请结合文本,从内容角度推断其原因。

 

查看答案

找出文中的语病,根据提示加以修改。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1)第句表达不完整,应在        处加        

(2)第句表达前后矛盾,可以删掉        一词。

(3)第句有一处词序颠倒,应将        放到        后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