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如需出现,一律以“×××”代替;

(3)不少于600字。

 

亮色 透过指尖的照射,光线有些特别,我看见那一抹亮色,是那么的耀眼。 秋日的阳光,没有春天的柔媚,也没有夏日的奔放,有的只是一份恬静淡雅。秋日的阳光是蓝天的微笑。凄冷的秋让人打着寒颤,而那一抹亮色时,能让人感受光芒,能使心中充盈着光明与温暖。秋日的那一抹阳光,它不仅给人带来了希望,还有图画般的景致。 清晨,一缕缕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子里探进来,屋里静悄悄的,钟表的秒针滴答的响着。我厌倦这鸦雀无声的屋子,没有了一点点朝气。走出门去,独自踏上一条小路,那是一条清净的小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小路被照得闪闪发亮。在小路的两边站着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树。嫩绿的树叶,在阳光的抚摸下仿佛显得有点羞涩,透露出一份腼腆,泛出那一丝丝的红晕,又仿佛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小生命在颤动。清晨的阳光在我心里留下一条条的波纹,是那样的清晰又有韵律。在那鸟语花香的幽径、清风抚摸大地的地方,我沐浴到了阳光交织出的光芒。 回到家,我坐在书桌前做着作业,阳光在我的书桌上映出一个亮晃晃的图案,像一个金色的罩子将我笼于其中。这好像是在一片黑漆漆的舞台中,忽然有一束聚光灯打在了我的身上,尽管我没有那种舞台上的感觉,但一样觉得幸福。阳光的脚慢慢地踏上了窗台,然后越过框栏,踩在了我的书堆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阳光透过细密的枝叶,斑驳而留恋地照在了大地上,地上倒影的是那一个个身影,记忆中的那些往事,在阳光中逐渐缩成一个个小点,几乎看不见,也无须看见,往事也许不必再留恋,阳光为我迎接了新的未来。 看着那一抹抹动人的亮色,静静的照射。我喜欢将手举过头顶,任凭束束阳光透过指间的缝隙斜射下来,在挂着微笑的面庞留下斑驳的道道碎影,感受那份淡淡的温暖,那样也别有一番感觉。伸出一只手去接住一束阳光,我想只要阳光绽放指间,就算再黑暗的地方也不会害怕。静静的沉淀后,打开窗扉,窗外有清新的阳光,一丝暖暖的晴朗。自由是一个梦想,沉淀淡淡的清香,绽开美丽的翅膀,灵魂也是爱阳光。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山顶的边缘,抬头望着天边那正在被一点一点吞噬的金色,眼里充满的是淡淡的伤感。因为这样短短的一天就过去了,我还留恋着那一抹抹耀眼的阳光,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这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 不喜欢风雨的骤变,不贪恋彩虹的色彩,只深爱着那一缕耀眼的亮色。与阳光同行,为阳光微笑。那淡淡的一抹亮色,是人们秋日隐藏于秋叶下的一片希望,更是秋日画卷上的一枚印章。让我心动的,仅仅是那一抹透过指尖而留下的点点斑驳的亮色。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要审题目,定好内容。“亮色”的意思是明亮的色彩。围绕明亮的色彩来选材,一是最熟悉的内容。二是最有新意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尤其是考场作文,更要有创新特色,对于“填题”来说,主要是指内容创新,写人家少写或不写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做到换位联想思考。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莫言《影响我一生的母亲》,完成题。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以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后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1.文章记叙了和母亲相关的几件事?
2.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1)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2)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合第③,④小节开头“最痛苦”“最深刻”,说说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哪些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自备容器

孙道荣

一家图书馆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告示:本馆所有知识免费,请自备容器。读者看了,不禁莞尔。知识是免费的,可你得有盛知识的容器啊,这个容器就是你的大脑。不自备,别人永远帮不了你。

去年到香港参加一个培训,课程安排在浸会大学。学校特别安排了一个教室,给我们这些内地来的短期进修生。教室外的走廊上,除了几样点心外,还有一桶纯净水和一壶咖啡,桌上放着不多的几只一次性纸杯。老师告诉我们,点心、水和咖啡,都是免费供应的,水和咖啡,最好用自己带的杯子盛,如果没有带的话,也可以使用一次性纸杯,但为了环保,请大家每天最好只使用一只。我注意到,课间休息时,老师宁愿跑很远的路,回自己的办公室拿杯子喝水,也没有一个人使用那些一次性纸杯。老师说,自备容器,已经成为大部分港人的一个自觉习惯。第二天,我们就都赶紧去便利店买来了玻璃杯。

在浸会大学上了十多天的课,老师几乎没有发给我们一张复印的资料。而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内地的学员来说,都想尽可能多地带一些香港的资料回去。老师似乎明白我们的想法,所以,每天讲完课,老师都会将自己的讲稿拷贝在教室的电脑里,学员们需要,可以用自己的U盘拷贝。我们几个忘带U盘的学生,除了拼命地记笔记外,就只能用自己的大脑这个容积最大的容器了。

浸会大学附近的联福道上,有一间冷饮店,卖的冰镇可乐口感特别好,每次路过,我们都会忍不住买一杯尝尝。有意思的是,这家冷饮店的墙上,贴着一张告示:自备容器,可享受优惠,买中杯,送大杯。不少人是拿着自己的杯子去买可乐的,据说,用自己的杯子盛,同样的价钱,会多出二成的饮料。我们买的玻璃杯再次派上了用场。用玻璃杯喝可乐,味道比纸杯更纯粹。只是我们不明白,店老板省下了一个纸杯,却多付出二成的饮料,这不是亏本的生意吗?不过,看看人口这么密集的香港,大街小巷都那么干净就明白,为什么一个饮料店的小老板会做出这种蚀本的买卖了。

自备容器,一个小小的举动,换来的可能是生存环境的大变化。

记得小时候,妈妈一边在厨房里做饭,一边高喊,快去打瓶酱油来。于是,一个快乐的身影,手里握着一只泛黑的酱油瓶,飞快地向代销点跑去。有时候,我们也会拎着瓶子,帮爸爸打酒,帮奶奶打煤油……每一只瓶子,都是反复用了无数次,泛黄,泛黑,泛紫,看不出它的本色,不过,只要凑到瓶口嗅一嗅,这只瓶子是派什么用场的,就一清二楚了。那时候,我们的容器不多,每一个容器,都蕴涵着生活的滋味,让人们倍加珍惜。

今天,还有谁会拎着一只瓶子去打酱油吗?没有了。超市里,几乎所有的东西,不是瓶装的、罐装的,就是袋装的、盒装的,包装都很精美,再也不需要我们自备容器了。而我们的家中,也到处都是用光了的废弃的瓶子、罐子、盒子、袋子,这些曾经的容器,当它们被掏空之后,就不再是容器了,成了垃圾。

我怀念用瓶子打酱油的时代,那时候我们的容器不多,因此,我们总想着将它们装满。而有了一只自己的容器,我们就可以将我们的生活,盛装其中。
1.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选文第①段由图书馆的告示写起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选文⑥-⑧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太宗:宋太宗赵匡义。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内侍:此指太监。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遣内侍持书示著                             遽称善              

如初                                       太宗刻意临学              
2.翻译句子。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3.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请简要说说本诗1、2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说说本首诗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类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