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博斯腾湖的垂钓老人 离开新疆快两年了,但是,一个极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博斯腾湖的垂钓老人

离开新疆快两年了,但是,一个极普通的老者却印在了我的心底,至今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那天,我来到离库尔勒四十公里开外的博斯腾湖。那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无垠的湖面在西部阳光的透射中,呈现出唯美的清澈与碧绿,满湖的涟漪如维族姑娘纯美的微笑铺展于轻风之中。

这是西部的水,是戈壁大漠中的明净天堂。放眼望去,湖边长满蓬生的芦苇草,不时有鱼儿在湖面上露出碎银般的白。

在湖区旅游点的一处僻静角落,我看见一个白衣美髯的维族老人正在那垂钓。他静坐如石,虔诚如石,对我的闯入全然不觉,只有那根长长的渔竿垂钓着一湖的清澈与美。

湖水宽宽地轻轻地涌流。

临湖垂钓的老人让我明白这是一个流动的湖活着的湖。

我在老人身旁的一块光洁的青石上坐了下来,心想:在这个多鱼的湖,这个老人一定能大有所获,钓到大鱼。因为,我未来博斯腾湖以前,友人曾向我们介绍:湖内的“五道黑鱼”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品种,鱼肉细嫩、味道鲜美。就在我冥想的瞬间,鱼浮子猛地晃动起来,紧接着,老人便迅速而优雅地举起了渔竿。“嘿,真棒,是条大鱼!”我脱口而出。谁知,老人却很平静,把那条足有半斤重的鱼儿小心翼翼地从渔钩上摘下,在水里洗了一下,又把鱼儿放进了湖中。那条受惊的鱼拍打出一簇浪花后便不见了踪影。

我不无遗憾地说:“老人家,好不容易钓到一条,你怎么又把它放走了?”

老人用生硬的汉语平静地说:“我喜欢垂钓,可鱼儿不仅仅是我们的口中物,更应是我们的朋友!我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在放生我们自己呀!”

老人说完便不再说话,依然手持渔竿静坐如石。我又问:“老人家,你是当地人?你是干什么的?”老人却不再开口了。我想:他是在为自己保守一份秘密和尊严,也是保守湖的秘密和尊严。

他才是真正的垂钓者。

午饭时分,我们进了湖区旅游点的一家鱼宴饭馆。饭馆是一家河南人开的,满桌的菜很是丰盛,全是不同做法的鱼。不知怎的,我总觉得盘子中的鱼就是那个垂钓老人放生的那条鱼。我举起筷子,却又放下,一个朋友问我咋的了,我说我不吃鱼,从来就不吃鱼的。我撒了谎,我只吃了两个馍馍。

如今,那位湖边垂钓的老人虽然远去了,我却怎么也不能忘记他。是啊,他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放生人们自己呵。在现代社会里,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尖锐对立中,我们是否该向那位垂钓老人学一学呢?——在一条鱼儿面前,让我们把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爱心与善良留下来!

非常感激,博斯腾湖的那个垂钓老人让我明白了许多。
1.文章开头所说的“一个极普通的老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湖的涟漪如维族姑娘纯美的微笑铺展于轻风之中。”分析这句话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在放生我们自己呀!”垂钓老人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作者选择了一个垂钓的故事,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5.博斯腾湖的那个垂钓老人让我明白了许多。你认为作者明白什么?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那个白衣美髯的维族垂钓的老人。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轻风吹拂下的湖面的波纹形容成纯美的姑娘的微笑,让人感到亲切,赋予自然更形象的美感。 3.有自然才有人类,有和谐自然,才有和谐的人类生活。 4.以小见大 5.示例:人类对大自然和动物要有爱心;人对自然的利用应是有节制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只要认真阅读文章,即可从选文第四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文章开头所说的“一个极普通的老者”是指那个白衣美髯的维族垂钓的老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赏析语言,往往从手法入手,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满湖的涟漪如 维族姑娘纯美的微笑铺展于轻风之中。”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轻风吹拂下的湖面的波纹形容成纯美的姑娘的微笑,让人感到亲切,赋予自然更形象的美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并联系文章主旨来分析。“我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在放生我们自己呀!”因为有自然才有人类,有和谐自然,才有和谐的人类生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写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记叙类文章的写法有: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悬念、伏笔等。本文通过一个垂钓的故事,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及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文章倒数第二段来分析概括即可。如:人类对大自然和动物要有爱心;人对自然的利用应是有节制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  峰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高峰,有删改)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鹰翅草

 

鹰翅草是乡下常见的一种草,乡下的孩子都称它为老鹞膀子。鹞是鹞鹰,比鹰小,翅膀黑,肚皮白,吃老鼠、兔子等,是极其凶猛的一种鸟。

鹰翅草开细小的状如纽扣的黄花,一株数朵,像星星,像眼睛,被造化之手撒落在春夏季节道旁。

鹰翅草没有茎,只有对生的两片羽状叶子,老绿色,巴掌大,上面长满了白色的绒毛,贴着地皮铺开。微风吹过,状如展翅飞翔的鹞鹰,常常吓得小鸡们咯咯乱叫,因此得名鹰翅草。不知为什么,小动物们都不吃它。

烈日炎炎的夏日午后,土路两旁多数植物失去生机,鹰翅草却开着耀眼的黄花,灼灼动人。有些叶子不小心伸到了路上,被马、人脚无情地踩踏而过,痛苦地翻卷,然而丝毫没有被吓倒,依然是振翅欲飞的模样。

女孩是在极其沮丧的时候看见鹰翅草的。她沮丧的缘由:读初三的她,理化成绩实在不好,升学几乎没有指望。拿着老师塞给她的不及格的成绩单,她悄悄溜出校园。还是别念了!她叹息。读书 ,是乡下女孩心灵深处燃烧的火焰,此刻.火苗熄灭,眼前一片漆黑。

泪水浸湿了她的眼睛。此后,她只能像母亲那样生活。可是多么不甘心啊!她爱母亲,可是她不喜欢母亲的生活方式。母亲没读过书,内向的性格越发自卑,因自卑而自闭,很多时候没法跟人交流,凡事爱钻牛角尖,常常遭受暴躁粗鲁的父亲殴打。

女孩踽踽地走在寂静无人的土路上,被鹰翅草那小小的迷人的花朵吸引住了。也只有她被吸引住了,鹰翅草开出花来,虽然没有芳香,竟这般朴素美好,这般的坚忍顽强!它虽然渺小平凡,可是依然争取到属于自己的美丽时刻。

在这个毫无预兆的夏日的午后,她邂逅了小小的鹰翅草的美丽容颜,俯视到小小的鹰翅草在笑,独独对她一个人笑,眼睛还眨啊眨的,传达着关于自然的生命的讯息,而她恰好懂了。于是,她破涕为笑……

这一年九月,她复读了。成绩比她好的男孩子、女孩子都嘲笑她,可是她依然坚强地背起沉重的书包,一次次和鹰翅草相约在路上,这样神秘的时刻,她最开心。她和无人理睬的鹰翅草在心灵深处交流着思想,她告诉它她的理科成绩在飞跃:“奇怪,以前那些看似难解的谜题,答案都渐渐清晰,这预示着自己离理想越来越接近——当一名小学教师……”

然而冬来了,白雪皑皑,不见了鹰翅草的踪迹。女孩日日辛苦地走在同一条路上,开始怀疑和鹰翅草的擦肩而过是一种幻觉,继而担心她的朋友们会冻死。她不断地对着脚下的精灵祈祷,祈祷它们能平安度过寒冷时节,迎接春来的好消息。当她在雪花狂舞的周末,读到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她仿佛听见鹰翅草在吃吃地笑。于是,她放心了,她开始拼命读书,填补心灵和知识的空白,好迎接属于她的春天。

终于,在第二个鹰翅草长满小路的夏季,她迎来了一纸成功抵达理想彼岸的通知书。她疯狂地跑到小路上,对着细密黄花哭了又笑。

多年之后,父母去世,在小城一隅,淡泊名利、躬耕不辍的她,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小村。可是她从来没有忘记让她的学生们在学习之余,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不忽视任何一种卑微的植物,从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鹰翅草的微笑,至今荡漾在她的心底。
1.通读全文,说说鹰翅草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本极其沮丧的女孩为什么破涕为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迎来了一纸成功抵达理想彼岸的通知书”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女孩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

示例:亲情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B、《我的母亲》的作者是胡适,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他曾提倡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C、斯帝芬·茨威格是英国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D、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被称为“国宝”级的人物,入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