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

阅读下文,完成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老师在那里,她说:“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 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请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2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1分);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1分);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1分);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1分)。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1分),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1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1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1分)。) 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1分),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1分);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本题中,细读原文,不难明确答案: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第一次是在“我”看到老师在作文本上的话后,是表现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认可后的喜悦、高兴之泪;第二次是在离开孩子们后看到他们的精心留言对孩子们的留恋和愧疚;第三次是在“我”得知当年作文本上的老师的话的真相后对林老师的作为的震撼、感激,因此,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答案整合为: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正确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句中把孩子们温暖的话比作“永不凋零的花朵”,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几句话对我的影响。答案即可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文段的作用的理解,第二问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细读全文,可发现在第9段的叙述中,“我”明确了当年的作文本上的话的真相,同时也解开了为什么第一次交上去被撕了而第二次得到了肯定但“我”却没有见到王老师的伏笔,所以这一问答案整合为: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而第二问,从林老师当年对待自己作文一事和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可明确: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2: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

1.请将选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1)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他生长着。

(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上前去。

2.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自然段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回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4.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还要不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

某中学长期采用电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有位学生特意给校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改变铃声模式。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甲学生:我觉得用不着改变。铃声不就是一种信号嘛,听得清楚就行了。

乙学生:老弟,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众学生善意地笑)优美的铃声可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电铃声单调刺耳,是该换换了。

丙学生:说得好!我觉得校园钟声挺有魅力的。学校后山钟亭里就有一口大铜钟闲置着,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校长聘请专人来敲钟呢?

丁学生:好是好,可太费事了。我觉得可以用播放“温馨提示语”来代替电铃声,例如“同学们,请做好课前准备,快上课了。”

甲学生:这种方式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如电铃声干脆利落呢!

乙学生:我也有个主意!建议校长用优美的歌曲来作铃声。比如《青梅之歌》就挺好听,(哼唱)“千树万树,青梅花儿香……”温馨、高雅,多棒啊!

(1)同学们议论的话题是什么?(   

A.优美音乐      B.校园铃声      C.后山钟亭

(2)乙生说“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A.甲生不关注校园铃声是否有美感。

B.甲生的耳朵形状长得不太好看。

C.甲生的听力有些迟钝,不够灵敏。

(3)假设你也参加这次讨论,你赞同哪位同学的建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是      (作家)的《           》中的情节。

(2)下面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繁星》《春水》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它们歌颂了母爱、童真和自然。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由孔编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伊索寓言》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如《蚂蚁和蝉》就讽刺了好逸恶劳的人,对人们有教育意义。

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散文集《背影》和文艺论《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咏雪》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元代著名的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7)曹操的《观沧海》中,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8)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由自然之景引出生活理趣的句子是                    

(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