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 试题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到和题意相对应的诗句即可。 2. 试题分析:“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在这里暗指西北方侵略的外族敌人。从“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个问句也流露作者的情感态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

【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殿前的台阶。[][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发]打开。[]用刀剑等刺。[]挣断。(还],绕。 []“,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划线的意思。

1)长跪而之(              2)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3)寡人矣(              4)图而匕首见(      

2.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人民日报》 (2006-04-2207版)

1.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善读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淡你对第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4)疑怪昨宵春梦好, 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5)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7)《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__________________”

8)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

   一天,有位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1想让他认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旅行结束后,父亲问:(2你知道这回穷人是怎样过日子了吧?儿子回答:我发现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头的小河;(3我们的花园里仅有几盏灯,可他们才有漫天的星星;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大!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儿子接着说:(4感谢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