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各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各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 时刻存在我们心中的正能量,会自发的传递给他人一些积极、乐观、向上的讯号,让人对生活生出期盼和希望,充满着无尽的美好,但当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时候,它传达出更为积极的讯号,这种能量形式的转换,难能可贵,有着更无尽的美好。

上面这段话肯定能引发你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 “_______是我的正能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及学校。

 

梧桐是我的正能量它陪我走过孩童时期,带给我无尽欢声笑语;又是它带领我跨过低迷的沟壑,使我坚定不移;还是它用行动赋予生命的意义。多少日子过去,那梧桐依旧是我的正能量。 在小学的操场旁,一棵梧桐树静立在那里,它阔大的叶子舒展着,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儿时的我最喜欢在惬意的午后拉几个小伙伴在树下跳皮筋。那时候,静静的梧桐也不再寂寞了。他随着春日微风,伴着我们的笑语发出低吟。仅便是只有单调的“沙沙”声也足够令我们更加欢愉,一如我儿时单纯快乐的童年。梧桐树,它承载着我对童年的惦念,它是我最要好的玩伴之一。 迈出小学,我以为要和梧桐树说再见了。然而缘分真是奇特的东西。在通往中学校园的路上,竟种了两排挺立的梧桐树。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它,直到有一天我考试失败,拖着厌倦的步子走向学校时。心不在焉的我猛然看见了足以令我惊讶的场景。无人的街道上两排傲然站立的梧桐树的上半部分竟然一夜之间开满了花,而下部分也已经含苞待放。我惊诧于梧桐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也许许多人和我一样,每天忙碌地奔波于这条街道,没有人看它一眼。然而它没有懊恼,仍然默默积攒着能量,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潜滋暗长。然后,一鸣惊人,带给曾经忽略它的人们极大的震撼。跟它相比,一时的失败是那么不值一提。我的耐心和毅力突然得到了激发,从此这梧桐在我心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坚忍成为了一种正能量,这能量总激励着我,使我作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锻造出同样拥有耐性与韧性的灵魂。 随着岁月的流驶,我叛逆的心理越发强了。我似乎对于安分地学习产生了抵触,对物质方面却有了追求。然而每次从梧桐树下走过,这份叛逆总会被抑制住。梧桐树经过多年的生长,依旧坐落在这城市最为平凡的一隅。它每个周期都开花、结果、落叶再长出新的叶子,这样枯燥的循环着。然而他没有厌倦,它依旧努力地延续着生命的周期,而且试着让每一次开花都轰轰烈烈。即使没人注意,它也会开满一树繁花。白中带着淡紫的一数梦幻,夹杂着香甜的气味。它是那般美好,纯洁地做好它自己。它与世无争,葆守着最真实的美丽。它的淡泊使我汗颜,也是这样的一份淡泊成为了一股正能量,使我在繁华都市中寻得一份本真,不盲目,不攀比,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梧桐树不仅是与我拥有共同快乐的好友,更在不知不觉中给予我无尽的正能量。这份能量监督我,鞭策我,滋养我干涸无知的灵魂,打造出在逆境中毫不动摇的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要注意理解 “正能量”这个词的含义。正能量与负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中国人给其赋予了感情色彩,正能量表示人正面情绪的集合,它可以使人拥有一个积极心态。所以选材上要注意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面情绪,可以使人拥有一个积极心态的人或物。 考点:半命题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回答题。

“磨”到最后

“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两个“磨 ”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 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 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1.如何理解第一段中“我磨墨,墨磨我”中的两个“磨”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①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 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

——《明史•杨继盛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①任:__________________ ②益自刻厉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杨继盛的求学经历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面的词。

尔而与之:(      )     万钟则不礼义:(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近平定义的“中国梦”是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他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请结合以上孟子的有关思想观点谈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孟云卿】

二月江南 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 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体现诗歌主旨的中心字是哪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乐景衬哀景”是古诗常用的表达技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不久前,有网友发起“光盘行动”,得到许多民众热烈响应,各媒体也迅速跟进,这一活动急速升温。1月28日,商务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节约用餐蔚然成风。现在,多数餐馆就餐者能适量点餐,饭后将剩菜打包。点的饭菜尽量吃完、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带走,已成为一股清新的消费风潮。

1.阅读上面材料,为它添加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光盘行动”的宣传员,在班级你会开展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请你参照下面的例句,为食堂餐桌的提示牌上写一则警示语,提醒同学们爱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要求句式整齐,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