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结合《换个角度》这篇文章,设想...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结合《换个角度》这篇文章,设想几十年后的你,运用多向思维改变生活,使你拥有了更精彩的人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在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总有一种情感需要我们守候,总有一种梦想需要我们望,请以“守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换个角度看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人能一帆风顺。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得意时,淡然处之;失意时,泰然处之。有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换个角度看事物、看人生,我相信,人与人之间不会有许多的恩恩怨怨,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人生就像风筝,只有受到长线的牵引才能在天空翱翔。倘若风筝想挣脱长线的束缚,那么它将会落下来,被摔得粉身碎骨,面目全非,最终失去翱翔蓝天的机会。可是我们只看到它掉在地上时的样子,却没看到它在蓝天自由翱翔时的快乐。其实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得出另一种答案。 苏轼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有一所中学的老师就给学生们出了一个问题“1+1等于几”,当老师问学生们的时候,学生们都以为老师把他们当成小学生,居然会出这样简单的题,于是漫不经心地回答说“等于2”。很快老师露出了一个笑容说:“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回答的话,是没有错的,但是我让你们拿想象力去回答。”这时,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了。终于,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等于王。”老师激动地说:“对的,没错。‘1+1’还可以等于很多,我让你们来思考这个问题,是让你们突破平常的思维,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你们可以懂得更多。” 其实,事物都有多面性,我们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观察它。人生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人生,不能只看到痛苦伤心的一面,也要看到美好幸福的一面,人生不能只活在痛苦中,而应该觉得,有理想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就有快乐。 大作家高尔基的少年时代,每天是在十几个小时的辛苦劳动和责骂中度过的。即使这样,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的空闲时间读书。他的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就躲到阁楼上去阅读。夜晚没有蜡烛,他就把蜡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子里面,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当灯芯照着读书。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也没有放弃读书,反而换一种角度想,书读好了,就可以摆脱命运的束缚,因而更加努力。 其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换一种角度想想,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现在的苦是为了将来的甜,现在的辛苦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加幸福。 换个角度看人生,也许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参考例文】守望从容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在告别了婉约、细腻和含蓄之后,又告别了从容…… 于是,没有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丽,没有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清新,没有了愚公移山的大气,精卫填海的执著……从容的文化不再;没有了一生只走一条路的大游客徐霞客,没有了一生只写一部书的史学家司马迁,没有了一生只种草药采草药的草民李时珍……从容的大师不再当今时代,很难看到从容了到处都是辛苦辗转,到处都是辛苦忙碌感慨一声“忙兮忙兮奈若何?”转过身,又投入忙碌中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陆游的忧患,岳飞的壮怀,东坡的豪迈,易安的愁戚……似乎已尘封进了历史今人欲望太多,学历、文凭、官位、职称、名利、声誉……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丢弃十个指头按二十只跳蚤,一双眼睛盯着满河滩的卵石,种种欲望,满箱满柜,满抱满怀,乱花迷眼,急火攻心而为欲望所付出的努力又显得太少,均摊到每个欲望上,收获怎么会丰厚呢?别说是累累硕果了,可能连喜悦的花朵都采摘不到,因为享受喜悦的前提正是对从容的守望 华山的险峻、庐山的清秀,需要从容地漫步;泰山的石刻、黄山的怪松,需要从容地欣赏;《新月集》中的温情、《两地书》中的亲昵,需要从容地品味…… 可事实如何呢? 远去了,举酒邀月的李白,梅妻鹤子的林逋; 远去了,蕴藉端庄的印章,酣畅大度的书法; 远去了,质朴亲情的信封,优美雅致的信笺 剩下的似乎只有冷冰冰的红头文件,只有噼里啪啦的打字声,只有成千上万的都市人拥在一条路上按喇叭,只剩下辛苦、忙碌和疲惫……心态中少了那么一点存放自己的空间,少了那么一点守望从容的时间在溽热难捱的七月去蒙古大草原,像一片风中的三叶草,一只咩咩叫唤的绵羊,一朵蓝天上的闲云,让清爽的风吹净都市的浊尘,对着无边旷野说点什么,或什么都不说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让精神放飞远方……于是,境由心生倒上一杯清茶,我们守望从容 【解析】题目一:人要学会适时转换角度。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旅途中有无数的曲折和险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会转换角度、改变方向的人,难以登上人生的制高点,因此,适时地转换角度,实为人生之必要,亦乃人之大智慧。转换角度不仅是身体方位的改变,空间、时间的转换,更加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勇气的象征。有人担心,换个角度是否依然前路茫茫。但韶华易逝,时不我待。人生道路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自己。有勇气换个角度,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有位哲人说过:“没有缺憾的人生是最大的缺憾。”既然如此,我们便无须犹豫,不要怕缺憾的出现,不如就换个角度看问题、做事情吧,带着一份快乐的心情,还有顽强的毅力和成功的决心去努力拼搏,一定会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题目二:《现代汉语词典》对“守望”的解释很简单:看守瞭望但这个词语的内涵是丰富而广泛的,远远超出了上述解释的范畴守望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种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演绎与升华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守望一片天空、一缕阳光,可以守望旧时的朋友或是原来的自己,也可以守望平凡、成熟、淳朴甚至是爱情在守望中聚焦自己的情感和心灵,折射复杂的思念和牵挂,再现人生的喜怒与哀乐……都是可行的 为此,可作如下联想: ①守望的内容、对象:如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情感,如爱情、友情、亲情; ②怎样完成守望:如需要勇气,需要坚强,需要执着; ③守望的意义:如是一种……的精神;如是一种信任,一种气节,一种坚强,一种执着;能够…… 守望是一种气节,如苏武; 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是一种落寞英雄对国家统一的守望 余光中、闻一多的守望是对海峡两岸亲情的渴盼 守望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如《红楼梦》里黛玉对宝玉;《边城》里翠翠对傩送;《半生缘》里顾曼珍对沈世钧;女词人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 明确了守望的具体内容,进行怎样的守望也就有了着落,构思与立意也就有了基本方向不是每一种守望都能圆满,不是每一种守望都能实现,但有了守望生活才可能变得深刻,心灵才可能变得充实写作中抓住了“守望”这个焦点,自然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班级要举行课本情景剧展演,以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请你将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改写成一段场景,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题目二:走在古今中外名著的长廊中,你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你难忘的人物,请你以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为例,谈一谈对你生活的影响。

要求:(1)内容具体,语言顺畅、有感染力。

      (2)将选择的题目填写在答题卡,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换个角度》完成题。

换个角度

王充闾

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这样一则故事: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此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甲】观察事物的角度的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这样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陈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乙】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人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些人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凡是过去存在过的,或曾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丙】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发愁了,若是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笔大钱。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老板依此行事,果然奏效——批评电梯太慢之声遂息。原来,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里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全文,将“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这句话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答:      处。

2.你对文中的哪一个事例或引用的言论感兴趣?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明确思维的多向性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说一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远尘淡墨调烟雨》,完成题。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①—②段,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古陶瓷文字         陶瓷书法         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B.古陶瓷文字         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陶瓷书法

C.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陶瓷书法            古陶瓷文字

D.古陶瓷文字        陶瓷模印文字      陶瓷书法            清中期瓷板画

2.阅读③—④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与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用赞美青花瓷的诗句“远尘淡墨调烟雨”作为文章的题目,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这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小说节选,完成题。

选文一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很好听,有时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的试卷准备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讲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住他的嗓子,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是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极力开口,但他的声音,好像一根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的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他狠了狠心,他走上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偷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叹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选文二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晴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选自郑振铎《最后一课》)

1.对两段小说选文分别进行概括。【选文一】概括为     ;【选文二】概括为    

2.两段小说选文都塑造了教师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这两位教师的思想性格有哪些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两段选文中任选一位教师,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走在上课路上时的心理及动作。(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1.围绕一辆洋车,祥子的命运不断地起伏变化。叙述祥子买到洋车的是第        幅;失去洋车的是第       幅。

2.从一辆洋车起伏变化的命运中,你可以推测祥子的命运会有怎样的变化。(不少于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照片是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骆驼祥子拉车”雕塑,为了让旅游观光的人明白雕塑的内容,请你为这尊雕塑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50字)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