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
(一)
(二)
在我国古代,纸还没有发明以前,常见的“信”是用漆书写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牍。由于木牍一般一尺长,故又称为“尺牍”。后来,有人把信写在绸子上,叫做“尺素”。唐代张九龄诗云:“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尺素指的就是“信”。“鲤鱼”也可指代书信,典故出于汉乐府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三)
信笺 信笺指信纸。“花笺”是一种小篇的用华贵纸张制成,并饰有花纹的信纸。古时著名的花笺很多,有五色笺,锦色笺,百韵笺,凤尾笺等。或出之于吴,或出之于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
信封 我国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秦汉时,公私书信大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笺上,然后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作为一底一盖,将笺牍夹在中间。这种木板可算是历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贞观年开始,就用朝鲜厚茧纸制信封,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
信使 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之为信使。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令鲤鱼充信使。相传大雁也传书,因此,也称信使为“鸿雁”。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1.百度是我们最常用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用它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一)就是“百度百科”中“信息传递”这一词条解说的网页截图。若要在这一网页里搜寻(二)(三)两则材料的内容,你应当点击词条目录下的哪一个条目链接?
2.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信息传递的渠道有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渠道越多,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丰富。从这个角度说,(二)(三)两则材料中的信息传递渠道有什么局限性?
3.(二)(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用来书写信件的材质有哪些?
4.古人为什么用“鲤鱼”指代书信?请你从材料(三)中找出这种指称的两个缘由。
阅读《萝卜干的滋味》,完成下面的小题。
萝卜干的滋味
林老师:
请您原谅一个终日忙于家事的主妇,她以这封信代替了本应亲往的礼貌拜访。
一切都缘于小儿振亚饭盒里的一块萝卜干,我简单地讲给您听。
这件事发生已有多久,我不知道,我发现则才有三天。三天前,我初次发现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有一块萝卜干时,并未惊奇,我以为那是午饭时同学们互尝菜味交换来的。但当第二天,饭盒的残羹中又是干巴巴的萝卜干时,我不免生疑,因而仔细看了两眼,这才发现垫在萝卜干底下的,是一小堆粗糙的籼米剩饭,我们家向来是吃经过碾拣加工的粳米的,因此我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缘故。同时我又发现这个看似相同的铝制饭盒还有不同之处:我们的饭盒,盒盖边沿曾被不慎磕凹了一小处。这个饭盒连同里面的饭菜,显然不是振亚早晨带去的,但是我没有对振亚说什么。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装进饭盒一块炸排骨,我在有意等待这事的发展。果然,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没有啃剩的骨头,却仍是干瘪的萝卜干。而且奇怪的是,我们自己的饭盒又换回来了。
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错误,而是有计划的行动,有人在干着偷天换日的勾当。这是出于某一个人的行动,他所作所为,无非是想攫取我儿的营养,怎能不让做母亲的我痛心!
林老师,您或许知道,我们并非富有之家,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因此在每天给他们父子俩的饭盒里,无论装入的是一块排骨、一颗鸡蛋或者一只鸡腿,我都会想到它来之不易。它是为了丈夫的辛勤、儿子的发育,靠我的节俭才勉强做到的。所以我不客气地跟您说,我们是经不起这样被人偷取的。
我也知道,在您的教育之下,是不可能发生这类事情的,但事实摆在这里,又有什么办法。为了我儿的营养,我只好求您费费心,查明是哪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干的。萝卜干偶尔吃一次是香的,但是天天吃,顿顿吃,您想想是什么滋味。怪不得那个孩子想出这样巧妙的办法,那臭烘烘的萝卜干,他早就吃够了!
为了您调查的方便,我想告诉您,今天早上当着振亚的面,我在饭盒里装进了一个大肉丸,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个今天要倒霉的孩子在吃这个大肉丸。
敬祝
教安
朱夏荔媛上
朱太太:
工友送进您的来信时,我刚在饭厅里坐定,四十多个孩子正窸窸窣窣地吃着各自的午饭,我却停箸展读来函。我以怀疑的心情打开您的信,却以快乐的心情读完它,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同时告诉您,我捉到那“贼”了,您所说的那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被我捉到了。我纳闷儿了三天不能猜透的事情,因为您的来信而获解决,这怎能不叫我轻松愉快呢!就是在我执笔给您写信的这当儿,激动的情绪仍持续着,因为有一张真挚可爱的小脸深印于我的心上,为了这些纯真的孩子,我也愿意终身献身儿童教育!
我先告诉您三天来的情形,再讲我是怎样捉到那“小贼”的。这里吃饭的情形您或许早已知道,孩子们每天早晨到学校后,便先把各人的饭盒送到厨房去,交给大师傅老赵,他便放进大蒸笼。午间各人到厨房去取蒸热的饭盒,厨房旁边是一间大饭厅,大家都在那里吃午饭。我也不例外,一向是陪着孩子们吃的。
三天前吃午饭时,当我正举箸,刘毅军站了起来,他说:“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这……这不是我的。”我抬头望去,可不是,饭盒打开来,横躺在热腾腾的粳米饭上的,是一只香喷喷的红烧鸡腿,我知道那确实不会是刘毅军的。我便对同学 们说:“是谁拿错了饭盒?是谁带了有鸡腿的饭?”
等了几分钟,也没有人来认换。也难怪,饭盒的大小样式几乎都是相同的,而且家里给装了什么菜,孩子们知道的也不多。 既然没有人来认领,只好叫刘毅军吃了再说。毅军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腿,十分高兴。不是我看不起刘毅军,无父的孤儿,靠寡母穿针引线替人缝补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错了,他哪儿摸得着鸡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同样的情形又发生了,我也不免奇怪,这是怎么一回事。当刘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 错了的时候,同学们都停下筷子围到毅军的面前看。今天换了,是一块炸排骨。我问毅军自己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只有一些萝卜干,老师!”
我对同学们说:“看看谁拿错了饭盒,炸排骨换萝卜干可不划算!”同学们听了哗然,却仍无人来认领。我虽也觉有趣好笑,却不免纳闷儿起来。刘毅军也以想不通的样子吃下了这顿排骨饭。
今天,当我们正为那个像小皮球一样大的肉丸惊疑时,您的 信来了。我在未打开信时曾对 毅军开玩笑说:“这是上帝的意旨,你吃吧!”
说到萝卜干,我实在还应当把一些情形说给您听:刘毅军的母亲,在我去做家庭访问的时候,她并不避穷,很坦白地对我说,一日三餐的筹措是如何艰难,所以,她要我善为教育她的独子毅军。这一点,毅军倒从未使人失望。当毅军的母亲和我畅谈家常的时候,她家的院子里,正晾着一篮篮萝卜干。指着那些被吹满尘土的萝卜干,她对我说:“老师您看,我晾了许多萝卜,可也不是花钱买来的,附近有一家菜园,种了许多萝卜,当人家拔萝卜的时候,我就赶了去,把人家扔掉不要的萝卜头、萝卜根、坏了心的、脱了皮的,通通拾了来。我再挑拣一遍,晒晒腌腌,可以够我们娘儿俩吃些日子的。”
朱太太,您问我萝卜干吃多了是什么滋味,我想毅军的母亲吃着它的时候,当觉其味无限辛酸。就是毅军,在他长大以后,回忆起他嚼萝卜干的童年时代,也该有不少的感触。
我跟您扯得太远了,让我们再回到饭厅里去。我读完您的信,停箸良久不能自已。我草草吃完饭,顺着饭厅巡视一番。走到那个长着圆圆红红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我停下了,这孩子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急忙用筷子把饭盒里的萝卜干塞到籼米饭底下。我却在他旁边的空位子上坐下来,侧着头在他耳旁悄声问道:“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他先是一惊,随后竟装着若无其事地回答我:“很甜,老师!”很甜!我站起身来,回味着他这句话,想着您的来信,不由得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有人跟出来了。“林老师!”我回头站定,是小红圆脸,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的家里实在很穷,他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
我的个子已经很矮,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小男孩还比我低半头,他的胸襟却是如此辽阔无边!
写到这儿,您已经全部明白了吧。您要我调查的那个“偷天换日”的孩子,我捉到了,正是令郎朱振亚自己!
我当时点头示意答应了振亚的请求,见他结实的小身影走回饭厅,我才无限激动地回到自己的房里。我一边用毛巾擦脸一边想,这萝卜干到底是什么滋味?它实在是包含着人生的各种滋味,要看什么人在什么境遇下吃它。
我又想,虽在如此纷乱的人间,善良的本性却并未从我们的孩子身上失去,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我不断地用毛巾擦着,想着,擦了这么久才发现,我没有在擦油嘴,却擦的是眼睛。哟,真奇怪!我原是满心的高兴,为何却流泪?
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您会原谅“偷天换日”的孩子吗?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此复并祝
快乐
林××上
(作者:林海音,有删改)
1.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梳理文章的情节:
①——振亚妈妈来信,要求调查“换饭事件”——②—— 林老师回信,解说换饭真相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情节,与本文用信件往来的方式来安排情节相比,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3.对“萝卜干的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从朱振亚或刘毅军的角度谈一谈。
4.请从下面任选一句,结合语境说说你的理解。
⑴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同时告诉您,我捉到那“贼”了,您所说的那个“偷天换日”的聪明孩子被我捉到了。
⑵我不断地用毛巾擦着,想着,擦了这么久才发现,我没有在擦油嘴,却擦的是眼睛。哟,真奇怪!我原是满心的高兴,为何却流泪?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沛公乃还军霸上①。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②,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③。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④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资治通鉴•汉纪一》)
注释:①[霸上]地名,在咸阳以西。②[豪桀]同“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名望的人。③[案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指安居。④[献飨]献酒食犒赏。
1.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以天下之所顺”的“以”相同的一项_____(只填字母)
A.可以一战 B.不以物喜 C.无从致书以观 D.以塞忠谏之路
2.在古文中,“王”有不同的含义:①统治者 ②称王 ③以……为王。请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⑴先入关者王之 ________ ⑵吾当王关中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沛公又让不受
4.【乙】文中沛公(汉高祖)进入咸阳城后,采取 ① 措施,获得了 ② 效果。这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孟子所强调的 ③ 。
名著阅读
阅读经史典籍,我们不但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濡养自己的心灵。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 ① 》,我们感受到了先民的精神风貌;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我们从“ ② , ③ ”等语句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启示。阅读经典小说,则如同阅历中国人文、社会的知识之库。《西游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 ④ ,告诉我们只要不惧艰险、锲而不舍就会成功;《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买车 ⑤ 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深刻了解到旧时代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
古诗文默写
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中,如晏殊的《浣溪沙》中,“ ① , ②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惜春伤感之情。刘禹锡笔下,描写 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是:“ ③ , ④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高洁的情操。《岳阳楼记》中,春天的洞庭湖鸟飞鱼跃:“ ⑤ , ⑥ ”,此情此景,使迁客骚人心旷神怡,感到无比舒畅愉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农谚,是挂在农家四季墙上的钟表,准确有序地周而复始。布谷鸟开春的第一声啼鸣,便是一句农谚;老黄牛拉犁时眼角掠过的一道道鞭影,便是一串串农谚。
【甲】“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人们刚从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走出来,便在又一个丰年的吉兆中开始了忙碌。庄户人浑身的力量要在此时释放,土地是他们一生的舞台。【乙】“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田野是一块崭新的黑板,他们要在上面一笔一划书写丰收二字。还有哪畦地没有 ① ,还有哪条渠没有 ② ,他们要像给孩子洗脸一样慢慢地 ③ 。【丙】“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种的人们是撒播希望的人,他们会用心把种子埋入田里,一行行,一垄垄,仿佛在织一匹布,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抬手,一挪步都那样流畅与舒展。【丁】“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大地得到了春雨的滋润,万物在蓬勃地生长。田间的庄稼也在茁壮地生长,它们浓缩着一年的希望,放大着一年的收成。
农谚是土里土气的诗歌,它是田园风光的写照,是乡村生活的注脚。
1.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打理 ②翻整 ③修理 B.①打理 ②修理 ③翻整
C.①翻整 ②修理 ③打理 D.①翻整 ②打理 ③修理
2.上面的语段的四则农谚中,明确地指示人们要把握农时、适时耕种的两则谚语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3.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①蒹葭苍苍, ____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____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____。(宋琬)
A.白露 惊蛰 春分 B.寒露 雨水 春分
C.白露 惊蛰 小暑 D.寒露 立春 立夏
4.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巧妙使用双关语,能使语言表达含蓄诙谐。
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传说他降清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同弈者应声对出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这副对联中,运用双关,暗讽洪承畴失义辱节的词语是
A.妙棋 B.谷雨 C.领袖 D.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