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虽然未必每一个教练都能教出冠军,但每一个冠军背后都有教练!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都会有来自老师的帮助,请以“记一位帮助过我的初中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吹面不寒杨柳风

要求:

(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略 【解析】:题目一: 注意审题:“初中”限定时间,“老师”限定所写的人“帮助过我”,限定所写的事。虽然是写一位老师,但这位老师必须是初中的老师,而且必须帮助过我,所以写作时要有具体的事例体现老师帮助过我。 题目二:这个题目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杨柳风”可以是自然界的风,也可以理解其他的的温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情景,按要求写作

在初中三年的生活中,自己无论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都会在有意或无意间做过愧对他们的事情,请你给父母或同学写一段道歉的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题。

【甲】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乙】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丙】

满分5 manfen5.com

 

1.下列加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抑亦人      未能远

B.险而民附      搜于中三日三夜

C.豪杰        杀两尉

D.竟绝          委而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答:                    .

(2)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答:                   .

3.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甲】文及所学知识,在途中A、B、C处标出魏、蜀、吴三国的位置。满分5 manfen5.com

 

答:A.       B.       C.      

5.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乙】【丙】两则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他”姓  ,名    ,字    。“他”所骑“骏马”的名字是  

2.下列选项中与“他”完全有关的故事情节是(   

A.刮骨疗毒       三顾茅庐       击鼓骂曹       辕门射戟       单骑救主

B.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煮酒论英雄     割须弃袍       跃马过檀溪

C.怒鞭督邮       三气周瑜       温酒斩华雄     截江夺阿斗     群英会中计

D.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走单骑     华容道捉放曹

3.“他”在《三国演义》中以忠、义、勇、谋、傲著称于世,请分别写出预制相关的故事情节。

答:忠                                   

4.“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三国演义》中哪一个任务的处世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敬仰,其中“文胜”指的是     ,“武圣”指的是     ,下面的庙中供奉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默写

读古典诗文,其中蕴涵的丰富情感令人动容:素是通过“  (1) ,左牵黄,右擎苍”展现了中年太守的豪放;韩愈通过“一曲朝奏九重天,(2)”抒发了诗人的一腔悲愤;范仲淹通过“浊酒一杯家万里,  (3) ”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的愁苦;陆游通过“  (4) ,只有香如故”体现了高洁坚贞、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更有许多诗人,在诗文中抒发了他们的建功立业的豪情,如“  (5)   (6)

 

查看答案

阅读《谈“不为五斗米折腰”》,完成题。

谈“不为五斗米折腰”

金庸

①前几天几个人闲谈,从回去看看,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

②我觉得这问题虽没有多大重要性,但倒有点兴趣,后来就去查查历史书刊,找到了一点资料。

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书的《陶潜传》,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这一种官,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使做县令的大为头痛,可想而知。《三国演义》中记张翼德怒鞭督邮,读者们的同情完全放在张飞一面。陶渊明没有燕人张翼德的臂力武功,鞭他一顿是不成的,但想到此人讨厌,不见也罢,于是辞官不干了。

④现在北京故宫里藏有王莽时代的一只量器,刘复根据这只量器推算,王莽时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又据隋书记载,王莽的铜斛约当曹魏斛九斗七升多,两晋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继曹魏制度的。依此推算,陶渊明那时(东晋末年)的一斗大致与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那么,陶渊明的五斗米,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

⑤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陶渊明的“五斗米”,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

⑥缪钺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即五斗米是当时知识分子一个月的粮食。

⑦他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⑧他的《饮酒》第十首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最后这四句,正是说不能为了区区一饱,因而影响到名声。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解释作“不能为了区区一饱而折腰”,而不是解释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再者,后者这样解释,似乎陶渊明语意之中有些嫌官太小,推论起来,如果有了高官俸禄,他的腰就不妨一折再折了。事实上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曾征他做官,权贵曾和他交结,他都婉辞谢绝,可见他并非嫌官小而不为。

1.金庸先生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援引《三国演义》中张飞怒鞭督邮的材料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⑧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嫌官小”这一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