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是新闻结构的五个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是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B《蜡烛》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写的一篇战地通讯,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C余秋雨写的《信客》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忠厚老实、善良诚信、任劳任怨的信客形象,表达了对诚信的赞美。

D杨绛在《老王》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所学课文知识,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作品有关信息,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新闻五部分中没有“电头”,应该是“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D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声名狼籍          神色尴尬         长途拔涉          风尘苦旅

B锐不可挡          穷愁潦倒         出类拔萃          转弯末角

C触目伤怀          荡然无存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D响彻云宵          张皇失措         烦锁之至          祸不单行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靖(suí)       跚(pán      憬(cōng       miù)

Blù)        (è)        dàng       mù)

C念(diào      物(zānɡ)     jīn        dì)

D俩(jì)        suì)      歪(zè)         zuò)

 

查看答案

作文题        我慢慢长大了

要求:1.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2.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3.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查看答案

深层次阅读赏析

两个邮递员

王安忆

①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地骑车走了。

②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了,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地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很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③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得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那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对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

第①段写的的邮递员的工作态度是耐心、细致、周到、负责。

作者爱憎分明,歌颂了第一个邮递员,强烈地批判讽刺了第二个邮递员。

第②段中写人们见了第二个邮递员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第③段人们见第三个女邮递员,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可见人们对第二个邮递员印象不好。

2.当第二个邮递员让作者为他写一篇报道时,为什么作者觉得有些困难?

3.本文写了三个邮递员,为什么却以《两个邮递员》为题?

4.作者在塑造第一个邮递员和第二个邮递员多处运用了对比写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5.假如你是第二个邮递员,看了这篇文章,会引发什么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