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炊烟的味道 余继聪
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⑦从十六岁开始,我离家到更远的城里读书,就离我所熟悉的炊烟越来越远了。上大学的时候,尽管庞大的食堂里有几十种菜,只有角落里那位大妈常摆的一小盆腊肉最受我的青睐,它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我可以暂时忘记孤独,会想到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
⑧工作后,一个人孤零零生活在这冷冷的城市,我常常会怀念小时候扶着灶头,一边添柴,一边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我知道这只是我心理上的感觉。那时家里有时烧辣椒秆、烤烟秆,烟常常熏得我眼睛生疼,鼻涕涟涟。每隔一段我都得回家一趟,否则我就会无心做事。那是因为我离炊烟、离村庄、离家、离母亲太久了。我急切地赶回村庄,随着村庄和一缕缕炊烟越来越近,浑身就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味道。我一踏进家门,母亲就会急急地去拾柴,生火,为我做饭,尽管我一再表示自己吃碗开水泡饭就行了,但她仍旧会急急地到地里去拔蒜苗,因为她知道我爱吃腊肉炒蒜苗。
⑨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天涯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故园炊烟梦里萦,心乡有此影!也许,在各种清洁、高效能源走入了千家万户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对炊烟有什么感情,但我对炊烟的情感依然如故,万分牵挂。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⑩如今我的笔下,炊烟依然是天下苍生的一根命脉,血液一样写在土地上。行书叫温暖、楷书则叫骨架一样凝重的古训,明明暗暗,昭示千秋万代。没有炊烟,我魂魄里总有种漂泊无依的感觉。在故乡的袅袅炊烟里,做个黄粱梦,也美在心头!
1.文题是“炊烟的味道”,第⑥段却花大量笔墨写童年趣事,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炊烟是乡村的丝巾,炊烟是母亲伫立街头呼唤儿女的回音,炊烟是古典田园诗的韵脚,炊烟是流传在土地深处的民间摇篮曲的一部分。
3.作者第②段说“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炊烟的味道”的理解。
4. 作者借炊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请你模仿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典型景物,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100字以内)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玫瑰和胶囊
沈奇岚
①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②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③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④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1.文章以“玫瑰和胶囊”为题,有什么妙处?
2.第2段划线内容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4段划线句有什么含义?
4.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下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注释:①糟:酒渣。②醨(lí):薄酒。③察察:洁白的样子。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被发行吟泽畔( )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屈原既死之后( ) (4)其后楚日以削(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渔父见而问之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3.翻译下列句子。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4.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屈原投江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⑴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⑵,相思迢递隔重城⑶。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⑴崔雍、崔衮:李商隐的从表兄弟。⑵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水槛:此指骆氏亭。⑶重城:一道道城关。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是怀友诗,为什么结尾要写“枯荷听雨声”?
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开启。
⑴1.【诗歌里的“智慧”】 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请简要描述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⑵2.【经典里的“智慧”】《格列佛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认为这种改革不但对于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这里的“这种改革”指什么?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⑶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右边的这幅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亮’”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默写。
⑴ 蒌蒿满地芦芽短,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⑵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⑶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⑷ ,君子好逑。 (《 诗经·关雎》)
⑸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⑹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衣带渐宽终不悔, 。 (柳永《凤栖梧》)
⑻《岳阳楼记》中描写鸟飞鱼跃画面的句子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