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城市记忆
冯骥才
①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后者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②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 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 历史人文的特征。
③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 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 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④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的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保护它,决不仅仅因 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 情感可触与可感。
⑤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⑥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⑦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⑧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 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1.第⑦段中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2.第⑧段划线词“暴发户”、“失忆症患者”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 ___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联系第①段,作者将“城市记忆”归入“自觉记忆”的依据是
5.下列文字放在第 段与第 段之间是最合适的,为什么?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那就要从城市 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洛下:洛阳,西晋京都所在地,当时被匈奴占领。②东渡意: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更重问之( ) (2)异昨日之言(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你认为长安像太阳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远,怎么样?
D.你认为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
3.明帝认为“日远”的理由是 ;认为“日近”的理由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4.从晋元帝的处境考虑,他从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的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述了“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观点。
B.作者感叹“可惜”是因为在那段少时岁月,借书读反而促使自己认真读书。
C.“若不相类”体现了“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确是不一样的。
D.“固”解释为“本来”,表明“幸”与“不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
元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默写
枯藤老树昏鸦, 。 (《天净沙·秋思》)
,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
月上柳梢头, 。 (《生查子·元夕》)
政通人和, 。 (《岳阳楼记》)
,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亭记》)
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核心理念是:“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历程可以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请以“不一样的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5)书写要正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