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瞬间的发现 要求:①诗歌除外,不少于600个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瞬间的发现

要求:诗歌除外,不少于600个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瞬间的发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瞬间的发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当唐代诗人孟郊写下这不朽的名句后,母亲的形象仿佛就被定格为慈母,母亲留给我们的,便永远都是那缕过早花白的头发,昏黄灯光下落寂的背影。 是的。这个形象伴随我从出生到现在。直至那一瞬间,我才发现,“妈妈”也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妈,你干嘛去?”我看着妈妈匆匆换上鞋子,脸上洋溢的灿烂的笑容十分不解。今天的妈妈怎么那么奇怪!像以往妈妈可都是在家看看电视,打打麻将,磕嗑瓜子的呀! “干嘛,跳舞去!”妈妈顾不得抬头看我一眼,撩了撩眼前的发丝,“怎么,你也想去?” 带着疑惑和不解,我跟着妈妈来到这个露天的大舞台。 一来,妈妈便把我晾在一边,飞快地奔进舞池,飞快地扭动起了身子。我却一时还没反应过来,看着妈妈跟着音乐的节奏时而扭动身子,时而舒展双臂,脚也有节奏地踏动。虽说称不上什么婀娜多姿,闪烁动人,可不知为什么,妈妈干净利落,清爽的舞姿中却更多地迸发出一种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连同妈妈那双陶醉其中,炯炯有神的眼睛,唇前高高扬起的弧线,深深地震撼了我…… 一曲下来,看着大汗淋漓的妈妈意犹未尽地走过来,额前的发丝紧紧地贴在皮肤上,舒展的双眉化开了所有的疲惫,精神抖擞。我不由地向妈妈展露大大的笑容,其实,刚才我就听见周围的人们指着妈妈摆动的衣角,“看,这女的跳的多好!”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妈妈,真棒!”可是,更令我震撼的是,妈妈刚才的坦率豁达竟一下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嘴边一抹淡淡的微笑,竟像一朵初开的荷花,淡雅脱俗,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灈青莲而不妖”的清纯,却又含着几分少女的娇羞。妈妈的那一瞬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那抹微笑,仿佛让我看到了二十年前的妈妈,可是,这难道又不是二十年后的妈妈吗? 我沉思着,是它,让我看到了妈妈年轻、自豪、青春、靓丽的一面。是啊,妈妈留给我们劳累、慈祥的一面太多太多,多得让我们忘记了妈妈们也是女人,她们也有青春,有梦想,有属于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这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太久太久。也就是这样,当妈妈偷偷照镜子,换了个新潮的发型,约着朋友去逛街,我们才会投以迷惑不解的眼神…… 这瞬间的发现,那抹笑,已经成了对妈妈最好的诠释。 《瞬间的发现》这篇优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则作文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看题目,“瞬间”,指时间很短暂”,“ 发现”是指不被人注意或忽视的人或物或事等。这样审题之后,文章的内容就不难完成了。首先要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命题作文的审题是关键,在审题的基础上,要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爱虽然相貌平平,身份卑微,历经磨难,却赢得东家罗切斯特的爱恋和无数读者的尊敬

、请你说一说,到底简·爱身上有着什么样的人格魅力?

 

、从简·爱的成长经历,你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查看答案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其名字或绰号的由来:

美猴王、星期五、黑旋风、骆驼祥子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情节的叙述或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悟空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并收为徒弟,又给他起了别号叫行者。

B、武松打虎比李逵沂岭杀四虎的故事发生得更晚。

C、鲁滨孙第二次出海到美洲经商,赚了一大笔钱。

D、《伊索寓言》中《马与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在困难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生存。

 

查看答案

阅读《源源本本》一文,回答题。

源源本本    舒婷

床垫晒过了,被单和窗帘等织物浆洗过了,冬菇和黄花菜因吸饱了阳光,黄灿灿地都密封贮存起来。一切都准备好,就等梅雨季节来临。

可是,每天每天,太阳若无其事准时上班,阳光已慷慨得近似奢侈。道路依然干燥。人们开始频频眺望天空。在乡下,农民们忧郁地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抽水机也搬出来了。报纸开始排出抗旱消息。

望雨的心情犹如守候一位爱唠叨的老朋友。来得密了真觉得烦,在该来不来的时候,无论手上忙着什么,心总是慌慌地倾听着门外。

于是忆起小时候背着书包在水洼边流连而屡屡迟到的事。尤其夏日骤雨初歇,无论马路上有多少灰尘和落叶,积水依然澄清,映出明净的天空,冉冉的云和摇动的树枝。童话里说有个孩子,失足掉进水洼,竟漫游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至今我还信,只是这扇门需用幻想的眼睛来叩开。

覆着绿苔的清泉,在怪石间迂回跳跃的小溪,卵石铺底的河流,都能使人喜悦。人在经过水的沐浴之后,重新变得柔韧、挺拔、新鲜。我曾经问我的老师蔡其矫:“何以有水源的地方都会唤起一种感动?”

“因为,”他偏着头,仿佛听着心中的流水之声。“生命起源于水。”

他接着问:“除了水,你最喜欢什么?”

“植物。”我不假思索地口答。

家中长辈们常说,我的手刚能离开母亲的衣角独立行走时,立即攥住了一支“草籽花”。我时常无限惊异于植物自己的语言和表情。经过训练的手可以创造闻名的插花艺术,但大自然花的部落却有自己的组合方式,而且更加和谐、优美,具有竞争的蓬勃生机。

四岁的儿子对我说,“妈妈,葡萄还绿的时候摘它,它很痛,要是红了,它很高兴让我们采。”

我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的呀?”

“因为我使劲拽,绿葡萄紧紧抓住枝条,熟了的时候,我们要忘了采,它就难过地一颗一颗落在地上。”

我弯腰摸摸孩子的脸,像母树以枝条拂过它的腋芽。

我和儿子有共同的经验。我的校园每年两次剪枝,我经过那些狼藉一地的杈枝时,仿佛处在大屠杀之中。那四周无声的尖叫使我逃也似的飞跑,直跑到浑身发抖为止。

是广州的植物园,使我好像接近了生命秘密的边缘。

那是极普通的深秋初冬一个日子,云层很薄,阳光也不来装饰。水很静,完完全全。可能还很浅,但深绿色的浮游生物使水湾深邃幽远。水杉的华丽的树冠直垂到水面,看去像庞大的动物在饮水。庄严的水,安静的树,风蹑足远去。我脚下的草地似乎渗出水来,凉凉的水意从我的脚跟导向全身。那一刻我迷迷惘惘地听到有无声的语言呼唤我,我全身都在主动回答。那树木始终严肃地凝视着,要提醒我一个雪亮的,然而却隔着层层云雾的秘密。

也许,我曾经是它们的同类?

我终究不能判断那些水杉和我交换的眼色该怎么翻译。但我发觉我盼雨的心情是一棵植物的爱恋和希望。

可是,人类和水的关系不也是自然一个无可违抗的法则吗?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文题“源源本本”的意思。

 

2.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不是梅雨,可文章开始为什么要写“就等梅雨季节来临”?

 

3. 通过阅读本文,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我和儿子有共同的经验”一句中“共同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出最能体现母子“共同的经验”的两件事。

 

5.为什么说我盼雨的心情是一棵植物的爱恋和希望

 

6.本文语言生动象优美,富有表现力。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江曾培《论只“看”不“读”》一文,回答题。                               

①一位学者问他的研究生读过《三国演义》没有,回答说,没读过,但看过。就是说,只看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没去读小说原著。

②这种对中外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时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③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媒,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看电视不能代替人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其他形式;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尤其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著。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自然有它的长处,它强化了通俗性、直观性,从娱乐和消遣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原著裹挟了更多的人。但是荧屏上的“名著”,绝非名著本身。名著的一些精髓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文学名著的内蕴,只有经过认真阅读、反复咀嚼,才能够领略到。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只是“二手货”,只看电视剧,凭借从中获得的直观感受,那是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的。

④由此我想到正在兴起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化,可说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出版技术革命。它将在许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传统的出版观念。vcd光盘等多媒体读物,图文并茂,加强了读物的形象性、直观性,它必将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发展它。但我不相信电脑屏幕作为媒体的“看”名著,能完全代替“读”名著原作。所谓“读与写将成为过时的技能”、“书籍将走向灭亡”的论点,恐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因为人在接受文化的浸润上,“读”不同于“看”,它较之于直观性的“看”,具有更多的思辩性。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孔子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表示在“读”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要反复思索,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出版走向高科技,好多事情使人一“看”就明了,有助于人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教育。但是“看”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与思索。“看”包办代替不了“读”。

⑤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基于此,我想,一些古典名著的传播,不仅不能以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满足,即使在出版上,也不宜过多地在通俗化上下功夫。当前,有些文言经典作品先被白话翻译;翻译不足,则进行改写;改写不足,则进行图解,由“读”改成“看”。应该说,用心是好的,是为了使古典名著更多地流行;但在这方面过量倾注热情的结果,使经典名著变成了失去了原味的通俗读本。读者虽然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某些故事,但是却领略不到原书的一些深邃内蕴与语言魅力。那些弱化了读者咀嚼能力的通俗化、图解化的工作,可能最终堵塞了读者通向经典文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大声疾呼要“咀嚼文义,”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1.纵观全文,本文是按                                     的思路来写的。

2.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4.为什么不能只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而不看文学原著?请说出至少三点理由。

 

5.请说说第4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