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古文《三峡》,完成下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阅读古文《三峡》,完成下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阙处(     )    (2)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3)飞其间(      )    (4)林寒涧(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描写可看出,三峡的景色迷人。但作者结尾却引用了“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的诗句,让人感觉一丝悲凉。你觉得作者引用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1.(1)完全 (2)如果 (3)冲荡 (4)寂静 2.(1)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穿行的快啊。 (2)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①动静结合。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②色彩斑斓。“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 4. 不设统一答案。认为合理与否都多,关键看理由是否充分。示例:我认为是合适的,春冬的三峡给人美感,而作者引用诗句是告诉人们秋天的三峡给人悲凉的感觉,说明三峡四季会给游人不同的感受。与“良多趣味”一致。所以我认为合适。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比如“自”这个词,在这里是“如果”。 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所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等重点字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句子的完整性、准确性。 3.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写景的角度和手法,这里从色彩斑斓角度来写景。“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4. 试题分析: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表述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捡来的手机》一文,回答题。

捡来的手机(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已打电话过来。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建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教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⑧快到家时,儿予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

①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忆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心情很好——(    )。

2.儿子不愿把手机交给学校,我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对他的那番评论,我为什么又感到“欣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表扬儿子“善良”“不虚伪”,请你写出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链接:南京的彭宇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官司上身,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请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夏》,回答下题。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C)。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D)。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请用一句话概括②③两段的内容

2.第④段中的“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三处叙述有何表达作用?

3.文中最后一句中的“黄金”改为“金黄”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4.本文写景状物具体形象,语言准确生动。请以划线句为例,从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我选     处,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③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③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④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⑤段结束用对比手法表明自己的赞美夏的态度,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结构完整。

6.你认为下面语段《夏夜》能否插入文中作为课文的一个段落? 请说说理由。

夏夜是安详的,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查看答案

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下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草色遥看近却无”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作简要赏析。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3.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如今在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

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低头族”。如今,“低头”早已不是一种现象,已然成为一种生活Style!

材料二: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令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一个人“行动”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程序,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彩。智能手机已成为低头族打发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材料三:经常查看手机,一旦发现没有信息更新等情况就会失去某种存在感,甚至造成精神上、情感上的缺失。同时长时间接触电视及电脑,脑部过度刺激,会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更使得自身视力不断下降,甚至由于长时间接收手机等带来的辐射,进一步降低了自身免疫力。

材料四:由于手机社交成为一种习惯,许多年轻人不知如何更得体地与人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在家人面前。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张先生家人聚餐时,孙子孙女只顾玩手机而冷落了家里的老人,惹得老人愤而摔盘离席。

1.写出你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2.你的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低头族”,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摆脱困扰。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1.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假如让你做组织者,会前你将做哪些准备工作?

2.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