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下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文段中哪个句子能体现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2.假山池沼的设计更注重“艺术”,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简要分析。
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大多”一词的作用。
4.1997年,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网民们都担心西湖周围的地价、房价又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法国雪铁龙公司在中国万里长城拍摄汽车广告,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后,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④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 通“凭” 乘。冯虚,凭空、凌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怀民亦未寝
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 冯虚御风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断句。(限两处)
举 酒 属 客 诵 明 月 之 诗 歌 窈 窕 之 章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皆若空游无所依。
B. 盖竹柏影也。
盖地有高低。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 相与步于中庭。
徘徊于斗牛之间。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甲段中“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1.甲诗以“ ”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 ”终,乙诗围绕“春”和“湖”展开景境,都表达了 之情。
2.请赏析甲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和乙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点”字的精妙之处。
建湖初中八(2)班开展“走近汉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⑴ 某同学的“趣解”汉字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也请你参照示例,从“舒”、“劣”中任选一个汉字“趣解”。(不要求句式一致,2 分)
【示例】悟:做事之前先用心思考,“吾”(我)就不会糊涂。
⑵ 活动中,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汉字的赞美之情,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⑶你的同学小文在写“再接再厉”这个词语时,将“厉”字写成了“励”。本学期学过《汉字》专题中有关知识,为帮助他纠正错误,你该怎样对他说?
名著阅读。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剖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她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语段选自名著《 》,其中“她”是 (人物名), “他”的主要性格是 ,“他”在12岁时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做起了童工的原因是 ,“他”第二次伤病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