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白云依依,轻风袅袅。②江湾...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白云依依,轻风袅袅。②江湾里停泊的龙舟盛装待发:红面黑须的洪圣神龙,昂

首挺胸,威武无比;娇艳无须的天后神龙,鳞甲斑斓,灵气逼人;童面稚气的哪吒飞龙,

翘起龙尾,英姿飒爽……③随着发令枪响,龙舟扬幡鼓棹,犹如一条条出海蛟龙,激起

团团雪白浪花。④只见,锣鼓手端坐舟前,号子鼓点,时急时舒;桡手们聚集舟中,听

令而动,挥桡划桨;招子手稳立舟尾,把舵定航,胜券在握。⑤江心,桡楫击浪,龙舟

竞渡;岸边,呐喊震天,人头攒动……⑥如此热烈壮观的龙舟赛,怎不令人惊叹震撼?

A.第②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龙舟色彩艳丽、形貌各异的特

点,也写出了龙舟盛装待发的气势。

B.第③句把起航的“龙舟”比作出海的条条“蛟龙”,生动地写出了龙舟竞发、浪花翻

腾的壮观场面。

C.第⑤句运用对偶的方法,描写了龙舟曲折前行、赛手口号声声的激烈场景,语言凝

练,节奏感强。

D.第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龙舟赛热烈壮观的场面让人震惊赞叹,极具感染

力。

 

C 【解析】 第⑤句运用对偶的方法,描写了龙舟曲折前行、观众口号声声的激烈场景,语言凝练,节奏感强,不是赛手口号声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

分析:引号表示特定称谓,“特快号”指菲利普一家搭乘的那只轮船。

B.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分析:引号中的内容是人们对卖豆腐的杨二嫂的称呼,是对其刻薄庸俗的辛辣讽刺。

C.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分析:引号表示引用,引用的是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时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以读书人

自居的迂腐。

D.就有另一个人指着万盛的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我

们吃辛吃苦,赔重利钱借债,种了出来,他们嘴唇皮一动,说‘五块钱一担!’就把

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

分析:单引号用在双引号中,表示说话人在与同乡的对话中引用了米行先生说的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印、斋室印、职官印、藏书印一类的印章。书

画家或自拟词句,或①  (采取/撷取)格言警句刻在闲章上,以示对艺术和人生的感

悟。好的闲章,【甲】内容广泛,【乙】意趣盎然,除了让人玩味,【丙】可体现书画家

的学识与修养。

闲章有的【丁】。如徐悲鸿画白梅用“一尘不染”印,李苦禅画鹰用“搏击万里”印,

李可染画牛用“师牛堂”印。有的【戊】。如齐白石出身木匠,半生  ②  (漂泊/漂移)

不定,晚年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他常在书画中钤盖“木居士”“鲁班门下”印,以示其

独特的经历;张大千出身贫寒,他用“乞食人间尚未归”和“苦瓜滋味”两方闲章,表明

自己的出身和处境。有的还【己】。如郑板桥有名的闲章“难得糊涂”,幽默隽永中带有几

分苦涩,书写人生况味可谓入木三分;邓石如的闲章“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直抒胸臆,

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

闲章虽小,却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犹如万绿丛中

一点红,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言情亦言志,造景亦绘心,故而闲章不“闲”了。

1.对文中加横线字读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书( cang)   境(chu)    永(jun)    刚正不(a)

B.书(zang)    境(chu)   永(jun)    刚正不(e)

C.书( cang)    境(chu)    永(juan) 刚正不(e)

D.书(zang)    境(chu)    永(juan)   刚正不(a)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①②处,①处应填____,②处应填。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也  并且    B.虽然  但是  也

C.尽管  还  又      D.不但  而且  还

4.根据语境,在文中【丁】【戊】【己】处依次填写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①表现书画家的生平、境遇

②反映作者的主观认识、情趣志向

③紧密配合作品内容,深化作品主题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5.仔细观察下面的闲章,请选择其中一枚,将其内容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在答题纸

上的田字格内。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虽然未必每一个教练都能教出冠军,但每一个冠军背后都有教练!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都会有来自老师的帮助,请以“记一位帮助过我的初中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吹面不寒杨柳风

要求:

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情景,按要求写作

在初中三年的生活中,自己无论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都会在有意或无意间做过愧对他们的事情,请你给父母或同学写一段道歉的话。

 

查看答案

阅读《谈“不为五斗米折腰”》,完成题。

谈“不为五斗米折腰”

金庸

前几天几个人闲谈,从回去看看,话题转到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又转到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位朋友说:“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其实我国的度量衡,都是古代的较小,后来渐渐变大。陶渊明那时的五斗米,一定还不到十五斤。但到底有多少,可谁也不知道。

我觉得这问题虽没有多大重要性,但倒有点兴趣,后来就去查查历史书刊,找到了一点资料。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最早见于宋书的《陶潜传》,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这一种官,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使做县令的大为头痛,可想而知。《三国演义》中记张翼德怒鞭督邮,读者们的同情完全放在张飞一面。陶渊明没有燕人张翼德的臂力武功,鞭他一顿是不成的,但想到此人讨厌,不见也罢,于是辞官不干了。

现在北京故宫里藏有王莽时代的一只量器,刘复根据这只量器推算,王莽时的一斗只合今日二市升弱。又据隋书记载,王莽的铜斛约当曹魏斛九斗七升多,两晋南朝的斗斛之量是承继曹魏制度的。依此推算,陶渊明那时(东晋末年)的一斗大致与今日的二市升差不多。那么,陶渊明的五斗米,只有今日的一市斗米了。 

据学者考证,东晋时地方官的俸禄一年大约为四百斛,即四千斗。陶渊明的“五斗米”,如说是年俸月俸当然绝不合理,就算是日俸,也还是太少。那么其中原因在什么地方?

缪钺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新的、也颇令人信服的见解,即五斗米是当时知识分子一个月的粮食。 

他根据史书上的资料证明,南朝士大夫的食量,大概每月五斗米左右,约当今日的一市斗。所以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说“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逢迎这些没有品格的小人”。 

他的《饮酒》第十首写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最后这四句,正是说不能为了区区一饱,因而影响到名声。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该解释作“不能为了区区一饱而折腰”,而不是解释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折腰”。再者,后者这样解释,似乎陶渊明语意之中有些嫌官太小,推论起来,如果有了高官俸禄,他的腰就不妨一折再折了。事实上陶渊明归隐之后,朝廷曾征他做官,权贵曾和他交结,他都婉辞谢绝,可见他并非嫌官小而不为。

1.金庸先生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看法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援引《三国演义》中张飞怒鞭督邮的材料能否删去,为什么?

3.阅读第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非嫌官小”这一观点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