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的恐吓,唐雎以“平民之怒”回应,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⑴“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⑵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⑶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⑷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上面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针锋相对提出的论点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B.第⑵段作者用事实论据直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论证有力。
C.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这几段文字采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2.对上面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A,B两处的“中国人”分别指“全体中国人”和“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结尾一段中“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力量。
C.第(3)段划线句子指出了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D.第(3)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是指上文提到的“埋头苦干”等一类人,即那些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的解放而奋斗的人们。
3.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这幅漫画命一个题目
(2)说说这幅漫画讽刺的含义:
名著填空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中的 (人名)。
看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与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教授曾经对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4)历史教授侧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