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彼岸,在字典中解释为另一边,对岸;也比喻所追求和向...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彼岸,在字典中解释为另一边对岸;也比喻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而在时光荏苒中渐渐长大的你,是否对于这个词也有自己的感悟呢?

请以“彼岸”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彼岸 春风如约而至恪守承诺,唤醒万物,获得了人们的爱恋;腊梅身处寒风从容面对,吐露芬芳,获得了人们的礼赞;暖阳发光发热照耀大地,恩泽万物,获得了人们的追求。诚信、从容与奉献——人生永恒的话题,永远追求的彼岸。走向诚信、从容与奉献的彼岸,人生风光更怡人,人生价值得到升华。 越过失信,走向诚信的彼岸,感受承诺的尊严。没有一诺千金的豪情,怎能奏出易水相送的壮歌?荆轲恪守诺言,无畏入秦,视死如归,他得到人们的敬重。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没有山盟海誓的诺言,怎有蝶舞永相随的美丽?梁祝矢志不渝,坚守爱情的忠贞,生死相伴,他们得到了千古的佳传。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舞姿。没有清正廉洁的保证,怎有中国崛起的丰碑?中国政府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己守法为人民谋幸福。诚信——中国政府尊严的承诺。 摒弃失信的无耻,走向诚信的彼岸,人格得到肯定,人生得到升华,自我的价值在诚信中得以彰显。 越过失意,走向从容的彼岸,感受淡泊的幸福。面对官场的浊浪排空,仕途的不如意,陶潜选择走向从容的彼岸,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惬意生活,怡然自乐。面对官场的排挤,李太白选择走向从容的彼岸,怀着不羁的心情梦游天姥山,过着诗仙般的生活,令人向往。面对多遭贬谪,苏轼没有失意,他选择走向从容的彼岸,在赤壁下低吟浅唱。 放下失意的困顿,走向从容的彼岸,那有庭前的花开花落,天上的云卷云舒。如此生活,不亦乐乎? 越过自私,走向奉献的彼岸,感受付出的快乐。徐本禹放弃城市里的安逸,选择到大山深处支教,点燃大山里的希望;谭千秋张开大爱的双臂,付出生命保护臂下鲜活的生命,我们将铭记于心;李春燕这只灵动的燕子飞进穷乡僻村,为人们解病除痛,我们将永记那展翅。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不言回报,生活得充实快乐。 放下自私,走向奉献的彼岸,那充满了人性光辉的芬芳,人格得到熏陶。 诚信、从容和奉献的彼岸是人生中的另一境界,在走向的路上,我们能得到精神的激励。到达后,一个大写的人生将在波澜壮阔中屹立不倒。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命题者引述《现代汉语词典》,对文题中关键词“彼岸”作了解释。考生可以利用命题者的提示,根据词典对“彼岸”的释义进行构思。依“彼岸”的义项构思,我们将获得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因为“境界”可以界定为众多的抽象事物,例如理想、高尚、宽容、博爱、民主、自立等等;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一,文章一定要给“彼岸”的内涵作一个明确界定,第二,行文中应力求化抽象为具象,避免空洞说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吴长忠

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近乎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掌。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美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1.文章第(1)段“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什么含意?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文章第2段中举了高水平体育竞赛断臂的维纳斯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品味菊花、梅花、牡丹有何作用?

 

 

 

4.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

 

 

 

 

查看答案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非君人者之言也(          (2)之,以为寡人戒。(       

2. 翻译句子。

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

 

3.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的恐吓,唐雎以“平民之怒”回应,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查看答案

 

⑴“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⑵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⑷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上面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锋相对提出的论点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B第⑵段作者用事实论据直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论证有力。

C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这几段文字采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2.对上面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AB两处的“中国人”分别指“全体中国人”和“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结尾一段中“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力量。

C第(3)段划线句子指出了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D第(3)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是指上文提到的“埋头苦干”等一类人,即那些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的解放而奋斗的人们。

3.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4.鲁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有什么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