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答:

2.请说说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答:

 

3.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答:

 

5.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答:

 

 

1.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要答出“逃课”“捉蚜虫”“顶撞”三个点) 2.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感叹句)。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 3.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 4.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子女成才,家庭幸福。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 5.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 试题分析: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 3.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4.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这里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子女成才,家庭幸福。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 5. 试题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根据提示,指出选文的作者分别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          

“《武林旧事》怀前朝,《草窗韵语》话诗缘。”是            ;“《陶庵梦忆》忆旧

梦,《西湖梦寻》寻当年。”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A.无与乐者(                    B.拥毳衣炉火(                

C.余强饮三大而别(              D.烟消波静,则一无迹(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夏水襄陵,沿阻绝。/ 争先鼓勇,迎而上。

B.实是界之仙都。/ 解衣睡,月色入户。

C.是日定矣。/ 有痴似相公者。

D.未复有能其奇者。/ 步于中庭。

4.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译:

5.① 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乙文用白描手法勾画西湖雪景,而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句

中作者的“痴”又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丙文作者在《观潮》中,回忆前朝观潮盛事,极写场面之壮观。请概括丙文写

了哪个壮观的场面。

答:①

 

查看答案

厚积薄发,准确默写

(1)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

(4)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

(5)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6)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9)郦道元写夏天三峡水势之急时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表现三峡的奔放之美。陶弘景则用“                   ”赞美秀丽山川真如人间仙境。

 

查看答案

经典阅读填空。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他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这里描写的人物是            。这段文字选自于            (填作者)写的

(填书名),他做什么工作                  

 

查看答案

右图是主题为“铸剑为犁”的雕塑,矗立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经四十多个春秋了,可

满分5 manfen5.com是和平的钟声仍未在全世界敲响,战争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正义仍时常遭到践踏。

(1)请你说说这座雕塑的创作意图。

 

 

(2)对于战争,请拟一条标语表达心声

 

 

 

查看答案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这样风趣地解释桥:“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而我要说:桥是爸爸累弯的脊背,在爸爸的背上走过我快乐而无知的童年;桥是妈妈温暖的叮嘱,在声声话语中走过我羽翼渐丰的青年;桥是老师充满鼓励的目光,在这目光里我跨过知识的湍流,走向成长的彼岸;桥是

。请根据语境,仿写句子填空,使意思连贯明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