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完成下列基础题:
①文学常识 | ②实词解释 | ③句子翻译 |
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 名之者谁? 名: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 |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介绍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C.第②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
D.第②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尾联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
2.对诗中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迅速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B.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豪迈胸襟。
C.暗示事物在迅速发展,相信未来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沉舟” “病树”和“千帆” “万木”对比,表达诗人哀伤自己的情感。
默写
1.满面尘灰烟火色, 。 (《卖炭翁》)
2. ,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3.不见去年人, 。 (《生查子.元夕》)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小石潭记》)
5. ,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
题目:终于找到了答案
要求:(1)字数在600字左右,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娃名、校名等,请用A老师、B学校、c学生等字样代替;(3)不能抄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4)请注意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综合运用
材料一:每逢年至,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嘴巴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一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形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儿,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粗,却有大将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摘自冯骥才《花脸》)
材料二:京剧花脸是其它角色不能替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的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如"关羽";黑色代表粗犷、耿直,如"张飞";白色代表奸邪,如"曹操"。各种特定的脸谱具有很高的识别度,观众一看脸谱,即知其为何人。勾脸脸谱时要用画笔蘸色,对镜勾勒,首先勾画眉,次勾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及全部,然后勾画脸纹。 (摘自好搜百科“京剧花脸”词条,有删改)(摘自好搜百科“京剧花脸”词条,有删改)
1.某校拟组织“京剧花脸与中国戏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相关任务。
(1)【系列活动之一】“花脸”趣味我来说—— 、 、 、
、可以用笔在脸上勾画笔
(2)【系列活动之二】“花脸”故事我来讲——“材料二”中列举了三位历史人物,他们各有故事。下列故事中与三位历史人物没有丝毫关系的一项是
A.败走华容道 B.温酒斩华雄 C.醉打蒋门神 D.桃园三结义
(3)【系列活动之三】“花脸”宣传我来写——结合系列活动的主题,为本次系列活动设计
一条简洁、生动的宣传标语。(字数不超过15个,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
2.以下是征集到的宣传“京剧花脸”的活动策略。其中目前不适合学校开展的两项是
A.学校组织学唱京剧的演唱比赛。
B.开展“中国文化”主题征文活动。
C.穿着印有花脸图案的T恤衫。
D·校园网上墨裂耋角名段作品。
E.美术课程增设学画花脸的内容。
F.组团赴京参观北京戏曲博物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 “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妄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趣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 12点11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了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二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1.第①段——第⑤段中,“十五分钟、拐三个弯”反复出现。下列各项中,对其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
A.交代安安放学回家应花时间很短。
B.为引发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C.引发了下文母亲想要探寻真相的行为。
D.表现了安安珍惜同学之间深厚的友情。
2.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3.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其表达效果是
4.第⑦段——第段,写了安安和其“死党”在放学路上做的五件事,它们依次是跳短墙、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这一系列的事,反映了孩子们一
的特点。
5.第⑥段——第段中,有关时间的画线部分内容可否删去?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