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

阅读下文,完成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田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意思对即可。共4分) 2.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 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是梳理信息题。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大致情节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对文章赏析的能力。情节的作用一般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主旨上的作用结合文章的写作主题分析,更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概括时做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章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是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够结合“回报社会”来阐述,语言通顺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之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1.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1)                        

(2)                        

(3)                       

(4)                       

2.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题名记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 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 ,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 ,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⑥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 ,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

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无与乐者       

(2)月色入    

(3)以邀余入山         

4至寿圣院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两文作者各发出了怎样的的感叹?甲文作者在感叹之余还流露出怎样特殊的心境?

 

查看答案

阅读杜甫的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1.两首诗都围绕“        ”字展开,蕴含的感情也有相同之处,请简要解说。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长城是盘古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她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已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接秦、燕、赵三国长城,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学了本专题后,相信你对长城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请你尝试回答下面问题。

1.学校准备拍摄一部“长城专题”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战争”“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四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建筑” :巧夺天工  

2.学校准备组织去长城旅游,请你拟写一篇的导游词,要求其中必须包含一个有关长城的故事、成语、谚语或诗句,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3.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两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名著《骆驼祥子》,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了三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起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

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

1.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__      _    ___。他买的第二辆车因___        ____而被卖掉

2.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