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你给下面这段话中的两个加横线字注音,并改正这段话中的两个错别字。 秋天又来到了...

请你给下面这段话中的两个加横线字注音,并改正这段话中的两个错别字。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红殷红好像里边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棵红色枸杞豆。

注音:殷                         

改错:           应改为                               应改为      

 

yān cáng 辛改为幸 棵改为颗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地书写和改正出来。注意“殷”“藏”是多音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生活中,在许多时候,我们总会不经意间被人提醒,可能是一个表情,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句话……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      提醒了我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牛汉《祖母的呼唤》一文,完成题。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何作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C.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D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它既拓宽了文章的意蕴,使整篇文章凝重、深邃。

3.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第段划线的文字和链接材料都刻画了祖母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异同。

【链接材料】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查看答案

阅读王安忆《教育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一文,完成题。

①有时候,我会庆幸自己是一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我想,假如我不能阅读,生活将是多么凄惨啊!受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使得人生变得有趣一些,不那么无聊。在今天这送别的时候,我,只想对你们说些浅显的嘱咐。

②首先,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的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来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今年千分考面试的时候,我与一位报考临床医学的考生面谈,我们谈到医学伦理的问题,她说“安乐死”是一种奇怪的人道主义,我问为什么?这位女同学说,一个人的生与死不能用意义来核算,我说,你的意思是还有感情的因素,也就是关系到他的至亲、家人?她说也不是,而是——她思考了很久,说,生命本身就有价值。我希望我们学校不要错过这位考生,她解释了我的关于有用和无用的观念。

③其次,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说要傲视社会,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史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阶段里的阶段,所以,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而竞争会限制我们的参照物,在一时一地以内选择标准,决出胜负。而胜负的概念也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这里面已经潜在着不公平,只是用措辞平衡了合法性。

④最后,我想说的还有一点,今天的教育确实有着许多问题,有一些还相当严重,可是无论怎么样,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它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不仅使同学你们,也使我们,单是想着,你们慷慨将青春交给我们负责,就不敢有半点怠惰。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文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那样地一点一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一点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写到这里,简直不想写小说;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

(王安忆《我们家的男子汉》)

(1)材料中“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如果材料可以作为事实论据,可以放到哪一段文字中?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一文,完成题。

①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③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④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⑤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⑥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B.人类需要脸红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可能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正因错误行为而懊悔,以避免冒犯可能导致的暴力冲突,从而促使人类讲诚信,更团结。

C.第④段“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中的“大多数”从范围上对对象加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情实感,脸红发出的信号比语言要更准确。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 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

2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时往往会脸红,但也有犯了错误却不脸红的情况出现,请从生活中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科学原理,简要探究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宋史·李浩传》,完成题。

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有删改)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③谮:诬陷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兼光禄寺丞    

②及壮沈潜理义    

大理奏结他狱    

④无以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见忌于众

A.有好事者船载《黔之驴》

B.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谭记》

C.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D.太祖常劝读书《赵普》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 朝 廷 籴 米 八 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

译文: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译文:                                         

4.结合原文内容,说说李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