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又站在这十字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以“又站在这十字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例文: 又站在这十字路口 当你在马路上行走时,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如果绿灯亮了,你就会匆忙走过;如果红灯亮了,你就停下来等。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完全可以毫不犹豫地作出抉择。然而,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十字路口”中耀眼的花花事物,我们该如何慎重作出抉择呢? 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做,有很多事不值得我们去做,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吸引着我们……缺乏生活经验的人,迷迷茫茫的人的确很难闯过这些“十字路口”。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国家才制定了许多法律来帮助我们。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个方向,我们就不会选择“法律的陷阱”。但是为什么如今还会有这么多人陷入了这里?这就决定于一个人内心的信念是否坚强。人生犹如一个狒狒种群,假若少了个首领,整群狒狒的生活将是杂乱无章。人生的这个“首领”就是一个又一个不起眼的目标。缺乏了目标的人生是可怕的。当你徘徊在“十字路口”中时,不妨想想,“我当前的首要目标是什么?”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念,那么你下一步的抉择将是成功的,你不会因此而失足。 如今,正读初二的我就站在了人生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中,很多人不幸在这里发生了“车祸”,我心里的那份焦虑与不安更是包围着我。四选一:1.看电视,玩乐,美其名曰“放松大脑”。2.潇潇洒洒走一回,当个“超级女生”。3.放弃学业,追随社会青年。4.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初三中考做好准备。起初,我抵挡不住诱惑,选择了第一条路,庆幸的是我问心无愧,因为那时学业很繁重,确实要放松一下大脑!但是渐渐地我发觉不对劲了,我变得不太想学习,整天顾着看电视,这简直是自欺欺人,沉睡的大脑瞬间清醒并向我亮起了红灯,我也清醒过来了!姑姑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你现在天天看电视,长大后就天天都没有电视看;你现在不看电视,长大后就天天都可以看电视。”那时我听得糊里糊涂的,她解释说:“什么意思呢?那现在如果整天顾着看电而不认真学习的话,长大后就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只好给别人打工,干苦力,天天起早摸黑地干,晚上回来还要做家务,都快累死了,哪还有时间看电视?但是如果你现在少看电视,刻苦学习,将来就能找一份好工作,每天坐办公室,工作8小时,那么你回家后还有大把时间给你看电视,天天看都行。就是这样截然不同……”听了姑姑的话,我不再犹豫了,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了第四条道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姑姑的话从此也被我刻骨铭心地牢记在心。 又站在这十字路口,我终明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并不可怕,只要你明确目标,坚定信念,便会有一盏永恒的红绿灯永远伴随着你安然度过……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这样的题目,首先是审题,“十字路口”这个题目存在着双重含义,一个是表层意义即本义,指两条道路呈现“十”字交叉的地方;还有一个是比喻义,用来比喻对重大问题必须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审题时应注意它与“十字街头”(纵横交错、繁华热闹的街道)在意义上的区别。“又”表明不是第一次面临这种情况,要写出至少两次经历和感悟, “这”表明所写的是同一类型或情况相似的经历或感悟,但侧重于对当下(后一次)的叙写。 命题中的提示语即材料中出现的“十字路口”所说的是一个“生活场景”,提示语只是一种理解方向上的指引,并不代表考生一定要按照它所说的进行构思,事实上十字路口会出现在很多地方,也可能出现在僻静的地方,给一个独自行走的人带来方向选择上的迷茫。只要能符合“十字路口”的本义和比喻义的基本内涵都算是符合题意的。 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千万不能把“十字路口”仅仅当做一个媒介,把任何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情搬到十字路口这个生活场景,那就是生搬硬套,没有理解十字路口的含义,也误解了命题人的意图。二是选材时要关注“人”在“十字路口”这个场景的态度,要有选择地思考和决断。如果仅仅局限于题目的本意,描述所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较容易写,也可以不偏题,但是立意很难深刻,所以要从比喻义出发,由现象引发我们对社会规则(如法律和公德)、利益和个人操守方面的思考,特别要注意引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这样的文章就要深刻独到得多。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学生习作,按要求修改。

对失败,你是就此放弃呢?还是重整旗鼓呢?

②人生如牌局,只要我们能从输牌中找教训,找技巧,找突破口,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进而战胜对手。

③勾践兵败被俘,忍辱负重三年,最终灭吴;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成为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居里夫人总共用了三年又九个月的反复实验,最终成功提炼出镭。

④他们的失败,反而成了他们最大的财富。

⑤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1.第①句中标点使用有误,修改后的句子应为:                    

2.第②句中关联词使用有误,应将“        ”改成“        ”。

3.第③句中        (填人名)的事例选用不当,应删去。

4.第⑤句是个病句,应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

当桑桑向杜小康问起他以后怎么办时,杜小康并没有太大的惊慌与悲哀。他与桑桑坐在打麦场上的石磙上,向桑桑说着他心中的打算。他至少有十项计划,而他最倾向于做的一个计划是: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个小摊子卖东西。

而这个计划是桑桑最感吃惊的一个计划:他怎么能在学校门口,当着大家的面做小买卖呢?满眼全是他的同学呀!

杜小康却是一副很坦然的样子:“你是怕大家笑话我?”

“大家不会笑话你的。”

“那怕什么?就是笑话我,我也不在乎。”

杜小康向桑桑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计划:“我们家开了那么多年的小商店,我知道应该进什么货、什么好卖;我在学校门口摆个小摊,那么多学生,买个削笔刀啦,买几块糖啦,谁不愿意出了校门就能买到?”

桑桑觉得杜小康的计划是有道理的。

“那你有钱进货吗?”

“没有。”

“怎么办?”

“能想到办法的。”

桑桑与杜小康分手后,回到家中。晚上,他等鸽子都进窝后,将窝门关上了。他用笼子捉了十只鸽子。桑桑的鸽子,都是漂亮的鸽子。第二天一早,他提了笼子去镇上,将这些鸽子卖给了一个叫“喜子”的养鸽人。他拿了卖鸽子得的二十元钱,直接去找杜小康,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

杜小康一手抓着钱,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另一只手抓住桑桑的一只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

过了一个星期,杜小康在校园门口出现了。他挎一只大柳篮子。柳篮里装了零七八碎的小商品。柳篮上还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许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颜色的糖块,或是小芝麻饼什么的。盒上还插了一块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东西在玻璃下显得很好看。

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感震惊的是,这个当初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和同学问好或打招呼。

最初几天,反而是同学们不好意思。因此,几乎没有一点生意。

桑桑替他感到失望。

杜小康安慰桑桑:“会有生意的。”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第一个来买杜小康东西的是桑桑。

杜小康无限感激地望着桑桑,会意地笑着。

生意慢慢有了。渐渐地,油麻地的孩子们,再去杜小康那里买东西时,就没有异样的感觉了,仿佛只不过是在从一个朋友那里取走一些东西而已。他们可以先不给钱,先在心中记住。而杜小康知道,他们绝不会白拿他的东西的。

那天,学生们都在上课时,桑乔站在办公室的廊下,望着校门外的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稳稳地坐在树下,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选自《草房子》,曹文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

1.文中桑桑给杜小康提供了哪些帮助?

2.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他拿了卖鸽子得的二十元钱,直接去找杜小康,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杜小康一手抓着钱,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另一只手抓住桑桑的一只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从人物心理角度进行赏析)

3.杜小康的经历告诉我们,小伙伴的理解与帮助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简·爱到罗沃德寄宿学校不久,身心备受摧残,小伙伴助她很快“平静下来”,请简述相关情节。

4.结合本文和课文《孤独之旅》,谈谈你对“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予

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

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

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位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主体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制作砚的材质要求           

2.8段划线句中“这些标准”具体是指什么?

3.分析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

2)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

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砚台,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就目前情况而言,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B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台,核心因素是材料的硬度。砚台要有硬度在6-7的关键成分,但主流成分硬度应该在2-4之间。

C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表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凸出部分对发墨效果起决定作用,如石英、长石等矿物。

D澄泥砚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石子以灵岩著称,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皆产之,卖石人各山坡拣来,却只挂灵岩名目。各山石子不乏绮绣,然玉质朗润,正背通透无翳障,则灵岩独也。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故居平宜常换清泉浸渍,养其脉。天落水次之,河水又次之,井水绝不堪用,令石体透涩滓秽,又不宜油手触污,斯二者皆石刑也。(节选自孙国敉《灵岩石说》,有删节)

〖乙〗万历丙申岁,米友石簿书之暇,觞咏于灵岩山,见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舆台蹇裳掇之,则缤纷璀璨,发缕丝萦。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洄瀚海之波。更有天成鱼鸟竹石,暨大士高真,如镜涵影,自然成。友石得未曾有,诧为奇观,更具畚锸采之重渊。邑令所,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节选自姜二酉《灵岩子石记》,有删节

〖注释〗

①石子:即雨花石,也叫文石。

②滓秽:污浊。

③簿书:公务。

④觞咏:饮酒赋诗。

⑤舆台:仆从。

⑥蹇裳:撩起衣裳。

⑦大士高真:观音大士真形。

⑧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只挂灵岩名目 

养其脉( 

③自然成 

④邑令所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画一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雨花石的一个特点:      。甲文中“斯二者皆石刑也”中“二者”是指      和“油手触污”,乙文中“风行景从”、“知音竞赏”突出了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释〗

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寒蝉。

⑤蒋山:钟山。

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

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