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小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高度。

B.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

C.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隔状态。

D.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击力。

 

1.作者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作比较,提出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的问题,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具体说明。 2.列数据、打比方。列数据:运用“1/50至1/300”等数据,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雨滴击中“空中飞舞”的蚊子时施加给它的力量之小。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开头作用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段第一段,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做对比,提出文章的说明对象“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并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仔细阅读画线句,运用的是“列数据、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结合说明的内容具体说明其作用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仔细阅读四个选项,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结合“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一句来分析判断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不知其也:                 教然后知       

然后能自也:               教学相也: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旨也              此之谓乎

B.山门圮              沙上,渐沉渐深耳

C.是故古王者            一老河兵闻

D.可以师矣              岂能暴涨携之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阅读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一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昏鸦”、“西风”、“瘦马”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一句话给“PM2.5”下定义。

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查看答案

仿写

仿照下面的句式,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或“冬之色”。

示例: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树木丛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半亩方塘一鉴开,                        (朱熹《观书有感》)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

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纪昀《河中石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