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在生活中,人人都在盼望着。小学时盼望上中学,中学时盼望上大学,大学时盼望?...

作文

在生活中,人人都在盼望着。小学时盼望上中学,中学时盼望上大学,大学时盼望??在你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曾有过怎样的盼望呢?在你对未来的畅想中,你又有哪些盼望呢?请以"盼望"为题这一篇文章。 注意:

这个题目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可回忆,可畅想等;具体的写法和角度也可以多种多样。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等;但内容要具体,不可空泛;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650字左右。

 

盼望 一直以来,长大都是一种向往,一种对心中理想付出努力的态度。 还记得小时候盼望长大,是因为邻家的哥哥姐姐总能结伴骑着自行车去郊游踏青,而我也总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母亲却是说:“你还太小”。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心中总有无限委屈,年龄限制了许许多多的行为。我会坐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看着渐行渐远的哥哥姐姐们的身影,仰起小脑袋看着天空,心里默默想着:快点长大,快点长大吧。 后来,入学了,成为学生。低年级的时候盼望长大是想要拥有像高年级学生那样成熟的脸和颀长的身形。高年级的时候盼望长大是想要体会完全陌生的初中生活。而如今已是初中生活的末节,又开始盼望长大,期待高中尽情挥洒汗水的三年奋斗时光,甚至开始憧憬起大学在我们眼中闲适的生活。 流光易逝,我们都明白我们早已离开了那个遥不可及的童年,我们再也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上火星”这样天马行空的理想。如今想起那些曾经说过的理想,会不自觉地用童言无忌来敷衍过去。那些天花乱坠的理想在我们越来越明白现实的思想里显得苍白无力。但是,我们脑海之中,因为逐渐成熟起来的思想,对于未来的定义变得更加切实起来。不会像曾经那样想当然,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最佳的评估,然后定一个可行的理想,朝着这样的目标,坚定地大步向前。也许不再是过去信誓旦旦的远大理想,但是却是符合自己并且看得到希望的。因为长大,我们学会抓住适合自己的未来的尾巴,向着那道曙光前进。这或许就是长大的最大益处吧。 如今的我们,正在未来的路上坎坷却努力地前行。我们需要不断长大,用长大这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来为梦想铺出最坚实的基垫。 天天都在盼望长大,只为离心中的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这是以"盼望"为题的命题作文,在立意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展开联想,想到不久将来的成功,想到奢望已久的亲情…………希望在众多的立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声。文章选材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能天马行空,生编硬造作文时切忌空谈、讲大道理或者无缘无故抒情。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让科学之光洒满成长的心灵

①面对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这就对我们的学习和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②科普阅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主编王国忠先生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初中生读书,我建议不妨学学狗熊。熊猫和狗熊这两种动物,没有人不认识的。前者可爱但娇气十足,挑食,只吃某一类竹子,因而体弱多病。一旦这类竹子大面积死亡,熊猫也会活活饿死。狗熊不一样,食性杂,上树下水,荤素皆吃,所以能补充各种营养,体质强壮,力大无穷,在森林里称王称霸。初中同学要多阅读科普作品,最好不要‘偏食’。要博览、泛取,收开卷有益之工力。”

③少儿时期通过阅读科普读物培养起的兴趣爱好和获得的知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科普作家陈钰鹏先生说:“初中是人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如果在初中阶段受到优秀科普读物的熏陶,从而爱上科学,凡事喜欢提出‘为什么’,那么他的人生也许会因之改变。如果将来在这些学生中能出一位对科学进步有所贡献的专家,那么对整个人类都是一大贡献。”

④通过科普阅读,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车仑工力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中,19岁的女大学生陈果和年仅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沉痛的警示:科学精神的缺失,比文化知识的缺乏更加可怕。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有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练习“法轮功”的人员中,有一些是高级知识分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人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态度上,体现在他是否能够用客观、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处理问题,体现在他是否迷信所谓的“权威”以及虚无的力量。

⑤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初中生群体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但科普阅读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重,闲暇时间少,阅读科普文章的机会极为有限。大多数初中生只有啃课本的份儿,没有“闲心”去品味科普的清新与芬芳。在“请写出你所知道的科普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字”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少数同学写出了儒勒·凡尔纳、凡纳·卫斯理及其作品的名字。当然,我们不能怪罪这些“可怜的小鱼儿”,因为我们提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太小,无法使他们自由地邀游于“海洋”。我们的科普创作和科普教育均未能为科普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⑥应重视科普教育,让科普阅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老师要带头读科普,要向学生推荐好作品,这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形成科普阅读的风尚;各科老师讲解与科普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穿插讲解或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科普演讲或讲座活动。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阅读科普的兴趣。

⑦我们的初中生是喜爱科普阅读的,只要我们科普作者、出版部门、学校、老师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科普阅读就一定会得到普及。让成长的心灵洒满科学之光,我们民族的明天也将是一片光明!

1.如果把本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①段到第——段,第二部分先写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号召全社会为普及初中生科普阅读共同努力。

2.本文是从哪三个角度论证“在初中生中掀起科普阅读的热潮,提高科普阅读的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这一观点的?

3.揣摩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完成下面两题。

(1)第②段中写熊猫“偏食”意在告诫我们,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可怜的小鱼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馆提两条建议。

 

查看答案

 

人是微生物群居体

黄月平

你相信吗?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并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类的细胞,它们是细菌。我们的脚趾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公斤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

最近,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上述观点,并阐述了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们说,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5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100万亿个细胞,外来的细胞大大超过了我们体内自身的细胞,我们自身的细胞只有几万亿个,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幸运的是,虽然这些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它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实际上,细菌通常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扰。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时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物群居体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过程。”他相信这个方法运用于心脏病、某些癌症,甚至于一些神经疾病的研究。

1.本文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概括。

2.第二段划线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第三段中“分享”一词能否换成“吞噬”“抢夺”等词语?为什么?

 

查看答案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

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查看答案

 

钱学森一生对金钱看得很淡漠。他当年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坚决要求回到各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的祖国,就是为了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知识和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他回国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资生活,一级教授一个月三百元多一点。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一些稿费收入,晚年也曾得到过较大笔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几笔较大的收人统统捐了出去。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论》1958年中文版稿费,千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两年的收入,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资助贫困学生买书和学习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屹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两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投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一九六六年就不发工资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补发了三干多元的工资。钱学森是钱均夫惟一的儿子,自然有权继承。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后来这三千多元也交了党费。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钱学森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所以,他从不爱出席什么开幕式、闭幕式之类的官场活动,只喜欢钻进科学世界,研究学问。在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兴。他常说:“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

1.阅读所选文字,请简要概括本段所写的内容

2.文章中说“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是钱学森对这些却一点也不动心,这些表现了钱学森怎样的科学精神?

 

查看答案

修改病句

(1)大家看了赵本山的小品,往往会忍俊不禁地笑。

(2)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