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呕心沥血 开卷有益 恪尽职守 廓然无累
B.涕四横流 一蹴而蹴 从容不迫 消声匿迹
C.触目伤怀 粽粽流水 如座针毡 相形见绌
D.广袤无垠 风声鹤唳 锋茫毕露 胜气凌人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chāi) 符合(fǔ) 锐不可当(dāng) 分外妖娆(fèn)
B.亲密无间(jiān) 倾斜(qūn) 敷衍塞责(sāi) 强词夺理(qiǎng)
C.拈轻怕重(niān) 解剖(pōu) 曲高和寡(hé) 百无禁忌(jìn)
D.山崩地裂(bēng) 庇护(bì) 清荣峻茂(jùn) 爱憎分明(zēng)
命题作文:
干涸的大地,渴盼着雨露的滋润;远离家乡的游子,渴盼着故乡的气息;孤苦无依的孩子,渴盼着母亲温暖的怀抱;彼此远离的心灵,渴盼着理解的瞬间……亲爱的同学,你渴盼的又是什么呢?来发现,来感受,来描绘,来期待吧!
(1)请以“渴盼”为题写一篇作文。
(2)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爱从未停止 张翔
(1)那天,我在小区门口的理发店理发,遇到了那个银发的老人。
(2)那个老人我认识,姓刘,据说是汽轮机厂的退休员工,就住在我家隔壁的小区。以前我下班的时候,经常能碰到他。他总是很悠闲地坐在小巷里跟老人们下象棋,笑声很爽朗。尤其是那稀疏银白的头发特别惹眼。每次有车从小巷飞驰而过,他的头发就像风中的麦浪一样飘起来,让人不禁开始羡慕这迟暮的美好。
(3)然而,有一天他来到理发店,要店老板将他的头发染成全黑。我暗自有些吃惊和惋惜,就连店老板都有些惊讶,问他:“您老要染成全黑?染成薄黑行不?”
(4)老人很坚决地说:“要全黑!”
(5)店老板笑着说:“好的!全黑就全黑,保证让您年轻20岁!”
(6)老人的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说:“这样最好,越年轻越好!”
(7)店老板哈哈地笑了起来,问:“您老这是老来少啊,是不是要搞银婚纪念啊?”
(8)老人没有回答,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很神秘的样子。倒是我们周围的人听了这句话,忍不住笑了起来。
(9)自从老人染了发之后,我下班时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许是因为他的白发变成黑发,不再那么醒目了吧。
(10)直到有一天,我又见到了他。
(11)那天,我去附近的一个工地办事。办完事后,我在工地的简易房门口站着抽烟。这时,我看到了远处一个捣砂浆的人,那身影怎么眼熟?我远远地凝视着他,我看到他咬着牙在捣着砂浆。办事的工头问我看什么,我指着那个身影问:“那个人叫什么?”
(12)工头说:“那个人,大刘啊!怎么,你认得?”
(13)“大——刘?”我看着这个约莫40来岁的工头,猛然悟到了一点什么,就在我准备回避的时候,工头已经喊了一声:“大刘——”
(14)我看到他丢下工具走了过来,他摘下草帽看到我时,眼神慌乱起来,顿时手足无措。
(15)我连忙憋出了一句话:“大——刘,你不认得我了?”
(16)他马上会意,一把上来拉住了我的手,说:“小张啊……”
(17)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出了工地,欲言又止。待我身边无人的时候,他吞吞吐吐地说:“小张,谢谢你,请你继续保守这个秘密。我孙子得了重病,家里有些紧,我……我想出来多赚两年钱……”
(18)我转头看见他眼角已经凝了一颗泪珠,于是连忙点头,勉强地微微一笑,眼角也有些湿润了。我拍拍他身上的尘土说:“那您多保重!”
(19)工地上已经有人在向这边吼叫了,他望着我不停地点着头,像内心在颤抖,又像是想确认什么,然后,扭头回去了。在他踏进工地大门的时候,我看到他苍老而疲惫的身影忽然挺了挺,然后径直跑了进去……
(20)回去的路上我想: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不会老去,因为他的白发可以染黑,因为他的工作可以重来, ,因为埋藏在他心中的爱从未停止!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2)段中的加横线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阅读(14)—(19)段,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感人的一处细节描写,并具体分析为什么感人?
4.请为(20)段划横线处补写一个结构一致、句意连贯的句子。
5.“爱从未停止”这样的事是否也常在我们的身边出现?请结合文段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潮平两岸阔, 。(王湾 《次北固山下》)
(2)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4)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5)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6)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8)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9)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10) ,叶底黄鹂一两声。(宋·晏殊《破阵子》)
(11)人生自古谁无死?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2)《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故意隐去自己的家世生平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文中引用黔娄之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自己安贫乐道的性格特质。
(13)《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