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挑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B.西湖边上惠风和畅,杨柳婆娑,一派春景盎然,不禁让我沉醉其中。
C.校长和教师是教育制度的中流砥柱。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顿,很令人讨厌。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踮脚(diàn) 忐忑不安(tè) B.筹划(chóu) 分庭抗礼(tíng)
C.驽钝(nǔ) 冲耳不闻(chōng) D.癖性(pǐ) 百费待举(fèi)
默写古诗文名句。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秋风所破歌》)
(6)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二章》)
作文
生活中,我们总在一刻不停地寻找。
寻找人生的欢乐,令生活的空间没有阴霾;寻找人生的真谛,使心灵愈加坚强;寻找人生的道路,让脚步更加坚定……
寻找源于真情,寻找源于思考。
生活,因为不倦的寻找,变得更加生动而充实。
请以“寻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章不能离开话题范围。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语言是心灵的桥
周伟东
精神的堕落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个时代的语言,除了偶尔玩弄一些新词汇以外,再也了无新意;如果生活中的对白都成了白开水,报纸上的社论成了死教条,作家失去了想象力,学生的作文干瘪得像公文,主谓宾的搭配陈旧如生锈的链条,那么,指望这个时代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怕是痴人说梦了。
灵感来自自由,文章出自随意,此为网络为文之道。缺乏思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时下大是流行的网络文章的苍白便逐渐暴露了出来。原本试图通过网络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思想的风雨廊桥,让寻找情感彼岸的人们内心有所宣泄、寄托和自得的满足,而最终却只能是贫血、低智、啰嗦、车轱辘故事……
语言的贫乏本质上是心智的贫乏,而心智的贫乏下的倾听与阅读就如同遥望风景时却满眼都是凡夫俗子呆滞的表情。一切深奥的思想都蕴涵于语言之中。思想不必仰仗理论,因为思想首先表现为语言。而那些网络文学中随意创作信手拈来的语言文字是否就是思想就另当别论了。
当我们追溯着时间的河流,与先秦的那些智者们相遇,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仅将语言视为一种载体,试图将语言从思想中剥离出来是可笑的。思想之美统一于语言之美中,对于精深奥妙的中文,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智者,尤为如此。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赖于某种物质形式才能得以保存,比如音乐离不开笙管笛箫,雕刻离不开泥土金石,物质的流失与毁灭对于文化的损害是难以避免的,惟有语言可以口口相传,并进入灵魂深处,被智慧的人们赋予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线索。当然,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毕竟,语言的对象是物。物质世界的嬗变,古典生活器具和生存方式的流逝,也必将导致语言本身及其传播媒体的变化。语言和传统的进化是历史必然。然而纵观时下作家语言之邋遢,学者文句之夹生,又教人如何能够对眼下这些的时髦文本产生文化上的信赖?更何况那些所谓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宣泄,爱写不写,随心所欲,写自己,自己写,轻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态,随意的潇洒……有人把这叫做进步,其实所谓的进步也只是一种好听的命名而已,我们完全可以命之以另外的名字。这使我想起梭罗的名言:“文明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改善房屋里的人。”很多人认为21世纪里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却不知长此以往,丧失了民族智慧的中文将如何孕育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化又将在哪里着陆?
真正好的语言是不能与思想分离的,五四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能说没敞开思想不表达情感?那些精微奥博、深透劲锐、惊心动魄之作,大都善于从文言中获取质感、力量、气韵与胸襟,而使人获得启迪的深思和激进的力量,时代要有生机,语文要有新意,否则山水人文转眼都老得优雅不起来了,也就失去生机失去生命。
在文化意识上,我是如此的守旧,与此同时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中的书蠹。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稿纸和电脑。新和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多少前朝旧宅的深深庭院里,处处是花叶掩映的古树。房子和树是老的,花和叶是新的。优雅的语文不可能洗尽铅华、摒绝丝竹。浓妆艳抹的时代固然已经远去,淡扫蛾眉的分寸又何尝不正是修养之所在。留住文字的绿意也罢,为传统文化招魂也罢,我却总以为从语言中能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语言的酒窖中伊始发酵出中华思想的醇绵。就从个人而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流露涌动的情感,精炼的句读背后,潜藏的正是睿智的心神。
1.“语言是心灵的桥”,作者以犀利的文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即: 。作者还认为,能体现心灵睿智的语言应该具有 、 和 特点。
2.文中加横线的“守旧”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3.请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文明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改善房屋里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4.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他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不相同的。语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5.作者认为,网络文学是思想“苍白”的,带给我们的是“贫血、低智、啰嗦、车轱辘故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你的亲身体验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