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初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苦涩,得到的是失望...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初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苦涩,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初三是金色的,经历的是充实,获得的是希望;有人说,初三充满了竞争,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稀薄;有人说初三充满了友情,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浓厚……也许,初三的心情是复杂的,初三的生活是多彩的,初三的感受是独特的,初三的思考是深入的。人在初三,身处此境,你一定有许多要倾吐的东西,请你以“人在初三”为话题,或讲述初三的生活,或抒写有关初三的心情,或发表有关初三的见解,或展望有关初三的前景,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初三如秋 小时候的我常盯着家旁那所中学高大的初三大哥哥出神,对初三是既羡慕又期盼。十几年仿如梦幻,弹指一挥随风消散,儿时的期盼成了现实。我上初三了! 童年那吃着棒棒糖的我和跳进书海爱做梦的我,都因为初三的到来被无奈的秋风吹进封尘的往事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混沌初开的少年。 秋天的天空湛蓝湛蓝的,秋天的大地煞黄煞黄的。于是,在秋季的调色板上,除了湛蓝便是煞黄,除了煞黄便是湛蓝,给人留下满腹牢骚——咋就这么单调呢?初三如秋。 有人说:“上有火海刀山,下有高三初三。”不错。开学才几天,作业就比初二时多了一半。每天除了学习便是训练,除了训练便是学习,初三远不是儿时所想象的那么多彩。“初三需要多彩吗?”我心里绕思考着这个问题。初三如秋 秋需要多彩吗?湛蓝的天空使人清爽,金黄的大地使人丰收。蓝和黄便是秋的特色。初三需要多彩吗?答案啊,早已在风中飘扬 或许初三的确单调,或许初三的确是火海、是刀山,或许初三的确可怕。但是只有历尽沧桑的画家方可画出名画,只有火炼煅打过的铁才能百炼成钢,只有扎跟悬崖的松树才是无限胜景!初三如秋。 秋天包括歉收,也包括丰收。初三,孕育着失败,也孕育着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恒古不变。在这个季节里。有人空手而回,也有人满载而归;有人怨天尤人,也有人欢天喜地。 一缕缕柔云,被风拉着扯着,消失在湛蓝的天际。这,就是过眼云烟,也是初三。青春无价,岁乐无声。初三,是一口酒,但足以使你记住它的芳纯;初三,是一只鸟,一旦失手放飞,便永远不会回来。对待秋天,懒人苦一年,得过且过的人苦半年,勤劳的人苦一时;对待初三,怕苦的人苦一辈,不怕苦的人苦一年,找苦吃的人苦一时。 朋友,在初三这收获的季节里,你该怎么办呢? 【解析】 试题分析:初三是初中学习阶段最重要的阶段,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每个人都在题海和考试中度日;初三也是初中阶段最艰苦的阶段,要承担来自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的考验,也许每一个同学看待初三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初三的心情试复杂的,初三的生活试多彩的,初三的感受试独特的,初三的思考是深刻的,人在初三,身处此境,你一定由许多话想要倾诉。因此你或讲述初三的故事,或书写初三的心情,或发表有关初三的见解,或展望初三的前景,或抒发初三的感受。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的受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那杰出的生与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选择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尊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国灭亡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诗人以“诗”去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传世之作。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衰莫哀乎生别离,乐莫乐乎心相知”,但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的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就是著名的范例。他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倘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于此。他要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仇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根据选文内容,给文章确立一个合适的文题。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中国式的生命”的理解。

3.用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

(1)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死?

(2)司马迁为什么要选择生?

4.从你的阅读积累中找出一句相关诗、文,来证明本文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中已有的)。

5.结合对本文的理解,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对生命、死亡、永恒的思考和认识。

材料一:“慈师真爱感天动地,圣母情怀流芳千古。”2005年4月8日,几万群众自发来到江苏省金坛市虹桥小学,含泪为舍身勇救学生的人民好教师殷雪梅送行。人们无法揣测,在灾难发生的一瞬间,殷老师脑海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平时总是面带微笑的她,在突如其来的生死抉择面前,将对学生的爱凝成了永恒。

材料二: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一只苹果

①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县城一所省重点中学任教,渐渐有了城里人的优越感,又好为人师,脾气就慢慢变大、变坏了。尤其是面对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稍有过失便横加指责,还习惯于请家长,对他们又没有好脸色,不断地数落孩子,弄得他们十分难堪。但后来的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

②松是班里的“双差生”,隔三差五地被请进办公室,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我通知了他的家长。

③那天午后,松的母亲找到了我家。这个瘦弱的乡下女人进了客厅,很拘谨,坐在软和的沙发上有些不知所措,手总是握啊握的。我谈起了松的近况,她安静地听着,不时插上一句:“唉,松这孩子”

④我感慨她不幸的家事,丈夫早逝,孩子无知。

⑤我们面对面坐着,隔着一张精致的茶几,上面摆着一篮好看的苹果。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拿出了教育方案,下了最后“通牒”:再违纪必须退学!无助的母亲默认了。谈话结束的刹那,我猛地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她毕竟是我的客人,随即(A)拿起一只苹果塞到她的手中,她努力地推辞着。末了,我总算说服了她,她才拿了那只苹果并说着多谢一类的客气话离去。

⑥下午,我正在办公,门被敲开了,抬头一望,竟是松的母亲,那个拘谨的乡下女人。她在门外欲步不前,欲言不止,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她终于鼓足了勇气,红着脸,径直走到我的桌旁,从肩上的挎包里(B)拿出一只苹果,说:“老师,没找着松,这个托你给他”我震惊了,那又大又红的苹果分明是霎时,我喉头发热,无言以对。送她走出房门时,我只有一个想法:相信松能善待母亲。

⑦当晚,我给学生们(C)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大家静静地听着,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他们的心被揪得很紧,之后,我单独告诉松,这个故事是关于他和他母亲的,并把那只苹果给了他,松哭了,哭得很伤心。一段时间里,松和他的同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我,一个脾气又大又坏且好为人师的人,在这位母亲面前,分明感觉到自己是怎样的“小”。

(选自《读者》2005年第8期 作者 邹云 有改动)

1.文章在第①段末写到:“但后来的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我”改变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2.仔细研读文本,依据上下文依照示例对文中B.C两处进行评点(不拘泥于示例的句子)。

示例:

(A)拿起一只苹果:这是一只礼节性的苹果,也是用来弥补“我”的疏忽和粗暴,表达“我”一丝愧疚之情的苹果。

(B)拿出一只苹果                                         

C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                                   

3.松在校表现很差,已经受到老师的最后通牒可他母亲并未努力去找儿子将其狠狠地训斥一顿还要给个苹果给他吃你如何看待他母亲的这种做法?请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中表示,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在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人。在人均拥有图书及人均每年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以久,深入人心。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中,当小孩子微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也有象征意义,即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从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

3.这段文字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4.古代犹太人的墓园常放有书本,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意作答。

5.同学们,犹太人这么爱读书,可敬也可怕,我们也赶紧来拟一则号召“全民读书”的公益广告词,动员全中国人民都来读书吧!要求:主题鲜明、态度诚恳,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6.我们平时不但爱读书,而且善于质疑。对此,郑板桥有一名联,你能根据拼音写出来吗?

shū  cóng    chù  fān  chéng  wén  dào  qióng  shí    yǒu  shé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片段,完成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可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

帝简拔以陛下       

以咨之      

③是以众议宠为督      

④必能使行阵和睦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上文中作者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摆出了哪些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用自己的话作答)请你另举一例说明亲贤远佞的“利”。

宣和(宋徽宗的年号)年间,芒山(今河南境内)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如儿时一(吸)母乳,死(将)无憾。”母怜之,与之乳(奶头)。不愿盗啮(咬)乳,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狠毒)耶?”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点),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

(选自《读书镜》有删改)

4.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事件并说出文中的芒山盗走上不归路的两个原因。

5.上文中个人成长的沉浮和《出师表》选文中朝廷生存的兴衰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性?请作简要分析,3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的材料是复方川贝片的说明书。如果你是一名医生,请用通俗的口语向就诊的一位农民老大爷介绍药品的功能、作用、用法与用量(不超过60个字)。

成分:川贝母、甘草、陈皮;规格:每片含量1mg;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润肺平喘,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全天用量不得超过6mg,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