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 1.当年万里觅封侯, 。(《诉衷情》) 2. ,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默写

1当年万里觅封侯,                 。(《诉衷情》)

2                 ,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4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1.匹马戍梁州 2.八百里分麾下炙 3.晨兴理荒秽 4.傅说举于鱼盐之中 5.其余则熙熙而乐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首先不能把字写错;其次,默写时,注意笔画的规范,如若连笔,让阅卷老师无法辨认,一字扣一分。实属比较遗憾。另如第4题,属于平时很少默写到的句子,希望后期同学们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幸福、关爱、信任……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美好的春天……

请以“原来_________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目,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台湾]司马中原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②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③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④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⑤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⑥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⑦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1.文章开头部分写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完成表格。

 

童年

认为骆驼丑怪;

战时

 

成长中

想念骆驼,激励自己;

成年后

 

 

 

 

 

 

3.第④段中“咀嚼”一词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4.解释第⑦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5.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满分5 manfen5.com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查看答案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中外亲:指表亲。冢:坟墓。

1.解释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耕者入冢而得(    

(2)以百金(     )

2.找出短文中的一个倒装句。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什么品质?

 

查看答案

核舟记

满分5 manfen5.com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曾不寸(   

(2)其两膝相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