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轻轻地翻动书页,聆听阳光的(xù yǔ),欣赏落叶的轻舞;体悟浓郁的亲情,(xiǎngshòu)真挚的友谊;追寻先哲的思想,触摸生命的(zhēn dì) A ( : 、 ——)阅读改变人生。让我们 B (手舞足蹈 / 手不释卷),感受白纸黑字之间的无穷韵味; C (含辛茹苦/含英咀华),细细品味弥漫着油墨清香的精彩华章!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在横线A处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填在下面。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人B.C两处。
B处应填_______________,C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写作快车。
题目:我的 (乐园、最爱、知识、财富、未来、座右铭、课余生活……)
请补全题目后写作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字数600字左右。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甚爱牡丹( )
(3)濯清涟而不妖( )
(4)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写出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
4.理解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阅读下面短文。
善待生灵
有时,动物界也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约摸半小时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来,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朝前奔向悬崖对面;紧接着,老羚羊也飞跃出去,只是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对面的悬崖上,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礅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动物在生命危急之时的举动,令人肃然起敬。它留给人类的思考是什么呢?
“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时,当最末一只未留后代的雄鹰从高空坠向大地时,当鳄鱼的最后一声哀鸣不再在湖泽上空回荡时……人类,从某种意义上也已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这是人类对动物的哀怜,更是动物对人类的警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和动物都是大地之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善待生灵,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1.解释词语:
肃然起敬: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 时 写的诗句,引用这两句诗的效果是 。
3.第一段中所说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是指(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字) 。
4.“猎人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的原因是(用原文答)
5.能揭示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这一句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6.“动物在生命危急 之时的举动”指?(不超过30字)
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8.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拟一条标语。(不能摘录原文中的语句)
阅读《鲁迅自传》选段。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变化)。
2.第①段中,作者提到他们家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分别指 。作者走这两条路了吗?从他的这一选择可看出他身上具有什么精神?
3.第②段,作者决意要学医的目的是什么?
4.第②段,作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出发点是什么?
6.从鲁迅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一位美国黑人出身寒微,为减轻家中负担,在家汽水厂里当杂工,各种各样的杂活他都毫无怨言地去干。一次一位工人打碎50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的玻璃碎片和团团泡沫,老板为节省人工要他去干,他想发脾气,但一想,这也是他份内的活,就把车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过了两天,他被提升为装瓶部经理。后来他进了军校,衔领四星上将,官至欧洲盟军总司令,他就是美国现任国务卿鲍威尔。
(2)在建筑工地上,三个工人在挖沟。一个每挖一阵,就挂着铲子说他将来一定会做房地产老板;第二个嫌辛苦,总抱怨时间长、报酬低;第三个埋头干活,心里想怎样挖好沟让地基牢实。若干年后,第一个仍在挖沟;第二个找了个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领取微薄的退休金;第三个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探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