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

阅读下面的文章。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像保尔柯察金、鲁宾逊、觉慧、觉民等等,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1. ①引出论点:文学作品能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②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是论证更具权威性(或更具说服力)。 2.比喻论证。把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比作是清泉的净化作用,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 3.欣赏小说不在于其语言的精美或情节的离奇,而在于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4.本段首先提出“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接着就列举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人的鼓励进行充分论证。(只回答举例论证,没有回答举什么例只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议论文文章靠头引用名人名言,一般为引出论点、充当道理论据。本题中,开头引用高尔基的话,一方面引出论点:文学作品能激发心灵的正能量,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是论证更具权威性(或更具说服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本题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句子,“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可知解答的重点在后半句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即可分析作答,欣赏小说不在于其语言的精美或情节的离奇,而在于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本段首先提出“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接着就列举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人的鼓励进行充分论证。(只回答举例论证,没有回答举什么例只给1分。)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红桥游记

清代  王士祯

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壬寅年的夏天,与箨庵等诸子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歌而和之。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循小秦淮折而  

(2)丽人靓妆袨服(  

(3)尽四时之美()

(4)顾而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颇尽四时    能以径寸

B.寡人反取病    惧有伏

C.予往来北郭    广故言欲亡

D.有桥宛        满坐寂

3.翻译下列句子。

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

4.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

扬州送人

桂楫木兰舟,枫江竹箭流。故人从此去,望远不胜愁。

落日低帆影,归风引棹讴。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竹箭流:似竹箭一样在水中穿行,形容极为迅速。

②归风:柳麻子说书

1.第二句“枫江竹箭流”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写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2.第五句“落日低帆影”是历代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的妙处。 

 

查看答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的宽马路与大立交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结合下列几则材料,分别探究这种规划设计的初衷与负面影响。

材料一:不少城市景观大道、主干道越拓越宽,动辄“百米大道”。立交桥、高架桥林立,成为中国大城市在宽马路之外更具“特色”的景象,被广泛宣传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过,城区内道路越拓越宽越拥堵,几乎成了大中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

材料二:大空间才有大视野,宽马路上车水马龙,两侧高楼林立,白天绿起来,晚上亮起来,此等新景观是何等的气派!不过,此种一哄而上的“现代化”演化成了“千城一面”,真正传统性、地域性、人文性的城市景观特色,反而被隆隆推土机铲除了。

材料三:宽马路阻断了城市支路的相互连接,宽马路两侧联系不便不畅,沿街商铺人气和营业效益降低,城市空间被切割成一块块的“孤岛”。车行道大大拓宽,而将自行车挤上人行道与行人争道,使步行活动变得越来越不够安全舒适。城市框架拉得更大更散,城市建设占地更多而使用效率降低。

 

查看答案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1.这段文字选自散文集        ,这里的“全县中最盛的会”指的是      ,父亲要我拿的书是      

2.在这篇文章中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你对文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如何评价?

 

查看答案

下面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滨逊在荒岛上从一群野人手中解救了一个俘虏,并将他带回住处做自己的仆人,还给他取名叫“星期五”。

B祥子在混乱中逃出了军营,顺手牵走了大兵们丢下的三匹骆驼卖给了一个老者。

C阿廖沙对布料变色一事充满好奇,又受到表哥萨沙的怂恿,将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染成了蓝色,事后遭到了外祖父的一顿毒打。

D白骨精在白虎岭一变村姑,二变老翁,三变老妇迷惑唐僧赶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