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模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去,终于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请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              

2.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去,终于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爱的,两篇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就其中一处作点分析。

 

1.父亲雪天卖柴、父亲的叮嘱 2. (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 (3)对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 (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共6分,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得6分)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 (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测试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 (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共3分,1点1分) 5.示例:共同之处:如设置典型环境;注重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2分,答对1点即可得2分。) 分析:“略”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首先点明是景物描写。叙事作品中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从铺垫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情感两方面具体分析说明。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词的意思或内容。(2)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此处“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根据文中情节,了解父亲遭遇到什么,从父亲的感同身受上理解父亲的愿望。抓住“将来你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你面前低头弯腰”这一句即可理解父亲教育儿子要宽以待人,存善良之心。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本题联系课内外进行比较阅读,在求同思维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共同之处:如设置典型环境;注重细节刻画;以小见大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文阅读

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_____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 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1.与大型机器人相比,微型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说明其作用。

3.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予以说明的。

B. 文章开头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机器人——大小与昆虫相仿的机器人。

C. 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全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

D. 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

(1)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2)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4)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6)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诗句是:         

(8)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于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2.说说画线的诗句在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

B有上书请佞臣者        则有国怀乡,忧谗畏讥

C流水清浊,在其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D朕欲使大行于天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2.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可堪教令            行拂乱其所

B所任,皆以为贤      者谁?太守自谓也

C是犹源浊望水清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D不欲诈道训俗          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那个上书的人想出的办法倒是真的可能辨别出谁是佞臣,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

B.太宗认为上书者的办法很好,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是因为这种办法弊大于利,会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教化百姓。

C魏武帝曹操是一代枭雄,同时也是一个奸狡巨滑的人,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

D由上段文字可以看出,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

4.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的“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 ⑥①④②③⑤

C. ⑤③④①⑥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