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桑中生李 张助①于田中见李核,欲持去,顾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

阅读下文,完成

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见李核,欲持去,顾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水灌之。后人见朵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闻之而至者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

①张助,人名。

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③滂沱:原形容雨很大。这里 形容酒肉多而不断。

1.解释句中加横线

(1)顾空桑毕有土(

(2)盲者得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3.人们相信这棵树神奇,有这样看法的原因是:

4.下列分析本文主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不应有盲目崇拜的心理B随意种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C人们不要去做祭树拜神行为D人们不应该听信荒谬的传闻

 

1. (1)看,回头看 (2)能够 2.这有什么神奇,(这棵树)是我种植的。 3. (1)桑树中复生李树 (2)病目者于李树下许愿后自愈 (3)传言盲者得视 4.B 【解析】 试题分析: 1.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顾:古今异义,回头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此”“何”,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疏通全文,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根据题目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作答。从文本中后人见朵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可分析概括作答。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主旨的理解,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根据选项,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作答。B中随意种植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文中没有体现,固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翻译】 张助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从东谷进入,经过中岭、西谷到达山巅。

B.古时候一般人都是从东谷登山,经过天门溪水。

C.“我”登山时遇到的困难有道路冰滑、迷雾等。

D.“我”登上山巅看到了汶水、徂徕如画的景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品的作者是                      

作品中“天净沙”是                  

2.下列对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品描绘了雨后山间清新的景致。

B.【作品描绘了秋天的凄冷萧索之景。

C.【作品表达了努力进取的雄心壮志。

D.作品表达了孤旅者伤心悲痛之情。

 

查看答案

默写

1.树木丛生,      。(《观沧海》)

2.             ,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4.斯是陋室,        。(《陋 》)

5.                   ,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请以“打开窗,让春风进驻”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

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

野菊花

①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②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滋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③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的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⑤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茂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à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要细细描写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形态?

3.联系全文看,野菊花内在的野性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读完全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