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

阅读下文完成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恰当的词               

2.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3.第(8)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指的是                                                             

“底”指的是                                                             

4.在文中找出一句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用第⒀段中的一个词语解释第⒀段中加横线词“芬芳”的意思。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1.侥幸(庆幸) 2.《刀之爱》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 6.例: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从奶奶砍树的情节来看,“我”十分不理解,甚至以为树会死掉,所以当看到枣树安然无事的时候,感到“庆幸”。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记叙文拟写题目的能力。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仔细阅读文章,前面一部分叙事,最后几段议论点明文章主旨“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所以“刀之爱”可以作为文章题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能只从词语的本义分析,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具体分析。抓住“谜底”一词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谜”指的是“我”不解的问题,“底”指的是问题的答案。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过渡句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前半部分是叙事,叙述三月三用刀砍树的事件,然后由树及人,开始议论,过度的句子是“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能只从词语的本义分析,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仔细阅读第(13)段,抓住“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来理解,“酝酿”的结果是成就了“芬芳”。所以可以用“酝酿”来代替“芬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 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3) 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4)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

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4月22日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得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1.什么是海洋酸化?

2.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阅读全文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耳(            

(4)鲁肃过寻阳(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许多成语都源于古文,请你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成语: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5.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

我们的人生旅程就像大海一样,时而惊涛hài浪:浪潮冲击礁石,呈现出一种雄浑;时而安静沉寂:                                      使我们能够记住的,也许不是那无比深suì、气吞日月的气势,而很可能是一朵细小的浪花,记住它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它带给我们平和的舒适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惊涛hài(     )浪            (2)深suì(      )

2.在文中的横线填入恰当的句子,使得上下文句子通顺。

                                                         

3.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自然美景总会令人心荡神驰。“深林人不知,              ”是宁静淡泊的心境;“峨眉山月半轮秋,                ”是清朗秀美的秋意;“                  ,竹中窥落日”是惬意闲适的心情。思乡怀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谁家玉笛暗飞声,                   ”是李白听笛声荡漾 起的满腹乡思;“愿驰千里足,               ”是代父从军的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念;“                  ,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走马相逢而牵动的故园乡思情。

(2)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4)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____。(《山中杂诗》)

(5)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6)《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晚苦寒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题一:人们常抱怨生活太单调,太枯燥,几乎感受不到感动。其实,点点滴滴的感动在你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感动的印记。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温暖的饭菜;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的喜极而泣。同学们,用心回味曾经经历过的感动吧,把它装入行囊,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有滋有味。请以“有一种感动值得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题二: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农场主在他的粮仓里放了老鼠夹子。老鼠发现了去告诉母鸡。母鸡看了看老鼠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你的事,自己小心吧。”母鸡说完走了。老鼠又跑去告诉肥猪、大黄牛。它们也和母鸡一样,说完就走了。后来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毒蛇。晚上女主人到粮仓里取粮食时被这条毒蛇咬了一口并住进了医院。男主人为了给女主人补身体把母鸡杀了。女主人出院后亲戚都来看望,男主人把肥猪宰了招待客人。为了给女主人看病欠了很多钱,没办法男主人把大黄牛卖给了屠宰场宰了。

请根据上述故事的含义,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