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勇敢道歉
◆徐明杰
①为了迎接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学校举行了一次预选。预选赛上高手云集,他们慷慨激昂的发言使整个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②可能是由于紧张,男孩上台时手有些发抖,他不时用眼睛观察评委老师们的面部表情,似乎想从中寻求一些鼓励和帮助。可以看出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紧张就像挥之不去的烟雾,笼罩着这个第一次参加英语演讲的小伙子。其实他漂亮的音色和耐人寻味的话题已经吸引了评委和全场的观众,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因为紧张而忘词了。
③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都成为了真空,原来滚瓜烂熟的稿子他居然一个字也想不起来。由于沉默时间太久,观众席中响起了嘘声。没有办法,他只有向评委老师请求再次开始。然而上帝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同一个地方,他又忘词了。他无助地看着所有观众,脸憋得通红,可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想起来该说的话,只有轻轻地道了一声“sorry”,默默地走下讲台。谁都可以想像出当时他心里有多么难过。
④比赛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影响,其他选手依旧慷慨陈辞。只有那个男孩坐在选手席的角落里默默地翻看自己的稿子,就是这篇他修改了十几遍、倾注了他心声的讲稿,从此再不会被别人听到。也许是表现和参赛前对自己的期望反差太大,也许是男孩的自尊心太强,他的脸上写满了沮丧。
⑤不久所有参赛选手都结束了发言,除了没有完成比赛的男孩。每位选手的得分都已公布。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产生了代表学校参赛的3名选手,所有人都把掌声和羡慕的目光献给他们。此时,男孩的心情却沮丧到了极点,比起台上的成功者,他觉得自己像是出现在比赛中的跳梁小丑。那一刻,他告诉自己再不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你根本不是这块材料。
⑥这时,英语教研室的阎教授,一位备受同学爱戴的中年学者走上讲台对此次比赛进行总结。他称赞了胜出的同学,指出了其他选手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大家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希望。这一切,男孩听起来是那么刺耳,他害怕阎教授会提到自己,他真想逃掉。
⑦可是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这样的话语:“在人的一生中,一些偶然因素经常让我们对自己失望,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希望。偶尔的缺憾和能力无关,它代表的只是经验的欠缺。我们总是把一次成败看得很重,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还有很多机会。给予一个机会可以给失望的人一束阳光,抓住每一次机会,也许就能改变你的信念和生命。我的话讲完了,哪位同学有话要说么?” 男孩当然知道,此时该说话的正是自己。他抬起头,正碰到阎老师期待的目光。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那男孩终于鼓足勇气站了起来,他用他最坚定的声音说:“我对我的失误感到抱歉,但是我是否有机会再来一遍?”
⑧“当然可以,而且你不用为自己的勇敢而道歉。”
⑨所有人都表现得那么友善,静静地为这个男孩当着额外的观众。放下了一切包袱,这次男孩的表现真是太好了,那篇倾注了他几个星期心血的讲稿感动了每一个人。带着一份昂扬,他近乎完美地完成了演讲,整个过程中,观众不断为他报以掌声。很多人对他以前的失误甚感惋惜。在结束的时候,男孩的眼睛有些湿润,他说:“十几分钟前我还认为我的这篇讲稿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听众,我也陷入自卑的低谷,但是现在我又重新找到了自信。而这一切都要感谢阎老师给予我的机会,感谢所有倾听我的朋友。”
⑩其实那个男孩就是我。虽然那次我最终也没有参加全国比赛,但是我所获得的感悟让我终身受益。
1.下面这句话应该还原到文中哪一段后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参赛者都表现得光彩夺目,其中有一个男孩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2.通读全文,在A.B处填上恰当的短语,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紧张忘词→A →B →完美表现
3.细读第⑦段划线的句子,揣摩男孩在“鼓足勇气站起来”之前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用第一人称描绘出来。
4.细读第⑨段中划线句子,说说为什么所有人是“额外的观众”?
5.文章结尾说“我所获得的感悟让我终身受益”,请说说让“我”终身受益的是什么?
6.积累运用: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了自己愿倾其全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请写出相关词句。
走向世界的国礼——苏绣
①2015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白金汉宫与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互换礼物。习主席赠送给女王的礼物中,有一幅精美的苏绣——女王夫妇肖像《岁月如歌》,这副刺绣作品用精妙的中国苏绣艺术描绘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夫妇笑容可掬、岁月相伴的美好画面,整幅作品细腻隽永,饱含着岁月沉淀的动人情怀和对女王夫妇真挚的祝福。
②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③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三国时代,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④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⑤明朝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⑥清朝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⑦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近百次作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
⑧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提出苏绣礼品商务化,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而是走进千家万户。个性化的量身定做,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过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通过纯朴的苏州绣娘纯手工刺绣而成。让苏绣( )是艺术,( )更多的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1.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2.请在下面三组关联词中选择恰当的一组填写在第⑧段空格处,使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A.虽然……但是……B.不仅……还……C.即使……也……”
3.通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介绍了“苏绣”哪些方面的内容?
4.第④段中引用了《清秘藏》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近”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6.积累链接:读此文,我们可借用《核舟记》中的哪句话来赞叹苏绣艺术的绝妙?
【材料一】
登 天 都 峰
◆徐霞客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A )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B )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C );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①,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D )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注释】① 峤:jiào尖而高的山。
【材料二】
七律 登天都峰
雾隐天都浮碧翠,云遮醉石守岩门。
千寻绝壁松探海,万丈悬梯客掉魂。
落魄惊心鱼背迹,登峰造极玉台痕。
低头揽尽神仙境,翘首能将日月吞。
1.解释文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①亦不顾
②独莲花与抗耳
③澄源并肩手相接
④暝色已
2.请将 “者”“以”“而”“既”四个字分别还原到文中的A.B.C.D空处。
3.结合上下文,用四个逗号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独 上 天 都 予 至 其 前 则 雾 徙 于 后 予 越 其 右 则 雾 出 于 左。
4.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5.请找出【材料一】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境相似的句子。
6.请指出【材料二】“千寻绝壁松探海,万丈悬梯客掉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7.请写出【材料二】中的韵脚。
8.【材料一】中徐霞客游天都峰或“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或“前其足”、“手向后据地”,这些除了叙写“登山”“下山”的过程外,还有什么作用?请略作分析。
9.请赏析【材料二】“低头揽尽神仙境,翘首能将日月吞”中“吞”字的妙处。
10.积累链接:请写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宏伟壮阔之景的句子。
书法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其中的草书具有龙飞凤舞、气韵流动的特点。请写出下列书法作品中的四字成语 。
古人对对联往往因景而生,拆字成句。请用拆字法将下边的对联补充完整。还是小孩子的凌大岫和几个伙伴在山里玩耍时,遇到了一位放羊的老大爷,他早就听说大岫是小神童,抬头看看满山遍野的树林,道:“此木为柴山山出。”大岫一望烟雾蒙蒙的山霭,答道:“ 夕夕多。”
人物的称谓,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请你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先生”的意思。
①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