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小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 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2.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横线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

4.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

 

1.(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2.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3.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作答,从问中国第④⑥段中的过渡句可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本题中运用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型一般回答不能删去,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思考,答题模式“解释词语的意思+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删去,过于绝对化(不符合文意,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文章中间的过渡段,在结构上一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性、生动性、严密性、平实性。阅读文章第⑥段文字,用了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催化剂”“导火线”。因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

(一)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 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3. 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多少代表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身高

肺活量

体重

视力

胸围

男1000米,女子800米

 

材料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据《湖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

(2)“阳光体育运动”中“阳光”有哪两层含义?

(3)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后填空。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为关羽斟酒壮行的人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故事:             。(不超过七个字)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4)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山回路转不见君,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作别:“                ,天涯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

(5)今年四月,浙江一位老人捐献出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重见光明。老人的这种精神正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的写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主:掌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妇左右莫不    (私:偏爱)

B时时而          (间:偶尔)

C烛邹已毕          (数:数量)

D寡人闻命          (闻命:接受教导)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诸侯闻之,吾君重鸟以轻士

A美于徐公

B是人多书假余

C属予作文记之

D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地方/千里

C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D.寡人/闻命矣

4.下列句子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臣之妾

B.使烛邹主鸟而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以吾君重鸟以

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6.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7.【乙】文中晏子要在景公面前一一指出烛邹的“罪状”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