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作文。 请以“不知不觉中,我已改变了想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以...

按要求作文。

请以“不知不觉中,我已改变了想法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以“盛夏,骄阳似火。大地被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闷热的天气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为开头,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600字。

 

例文: 不知不觉中,我已改变了想法 盛夏,骄阳似火。大地被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闷热的天气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失落、怅惘的感觉又触动了我的心帘。我在骄阳的环绕下,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未名湖边。坐在一块圆石前,看粼粼的湖水和远处的天。不久,湖光已遮住了我的视线。我苦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往事的一滴一点,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感觉到世界万物是多么的新鲜。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我都无法像大人一样去区别。但我还是充满了好奇,一味的向前。那时,父母教我做人的经验,我只当听童话故事那样有如过眼云烟。那时的我总是喜欢模仿别人的语言。每当我遇到对我来说解决不了的难点,总是蹦蹦跳跳地跑道父母面前,像玩游戏一样听父母讲述了一遍又一遍,而我总是似懂非懂的听完了讲解,一个人走到旁边,带着童真的笑脸。 时间犹如离弦的箭,一晃又过去了几年,我已长成了一个少年。那时的我已经没有了童年的天真无邪,我改变了,似乎总想回避一切。我不再喜欢到父母面前,听那些古老的传言。我也不会再无聊的去模仿别人的语言。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目标和终点。我不太喜欢使用语言,因为那时语言对我来说很不起眼。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努力创造自己的明天。那时,天很远,水也很浅。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习的压力促使着我向前。看着流逝的时间,我也变得沉默寡言。现在的我不再需要父母的指点,因为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整天看着太阳升起在地平线,黄昏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我拥有了许许多多的幻想,也产生了不少的幻觉。我急促的思索着,隐藏着颓废的另一面,直到黎明的曙光赶走了星星点点。 盛夏,骄阳似火,什么都没变。还是那个未名湖边,我畅所欲言,隐隐约约,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站起身,对着未名湖边,我又看了一眼,天依旧很远。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命题作文,首先要注意要求中的以“盛夏,骄阳似火。大地被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闷热的天气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开头。命题作文,审题是第一关键,本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语:“不知不觉”“改变”“已”。“改变”为中心语,“改变” 必然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机缘,含有转折的意味,应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让我从反面走向了正面(当然,也可以让我从正面走向了反面)。“改变”前后的内容都要交代,因此必须用到对比,写出“变化”,体现实质性的“改变”。“不知不觉”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说明这种“改变”不是刻意的,有察觉的,而是经过了某一阶段,某一件事突然发现自己改变了。要体现出这个突然。“已”说明了这个想法现在已经改变。 “我”说明了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现代文

开镰

周克武

①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②高梁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③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④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⑤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他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⑥“老倌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⑦“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⑧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⑨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早春的日子,濛濛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萝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许是太累,他抓起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庞上溢满了自信。

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看见了吗?”

“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

1. 阅读文章,理清“开镰”前后的内容,根据提示填空。

(1)沉甸甸的稻穗摇曳身姿时,父亲一天几次往田边跑

(2)               

(3)收割后,父亲挑起第一担新谷,看着山尖似的谷堆,父亲充满自信

(4)父亲和我的交谈,改变了“我”瞧不起父亲种田的心理,表达了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2)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横线词语。

终于开镰了。

3.文章第⑨段内容似乎与“开镰”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传说中的神农氏亲来源学科网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培养俭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终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来源学科网Z-X-X-K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按诗文原句默写。

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老木沧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⑥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阐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诗歌阅读理解

 

(宋)  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浑:这里是满的意思。残照:夕阳。

1.诗歌一、通过描绘田家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 诗歌三、句写得很有情趣,请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赏析感受。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mào)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来源学科网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 守:镇守,做……知州。颖州,在今安徽阜阳一带。② 一过:一遍。③贸:卖

④囊琴:用袋子装着琴。⑤直:通“值”,价钱。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詹 大 惊 异 诘 所 自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