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

阅读下面三则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周处》)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丙】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出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1.【甲】文中“朝闻夕死”的原句出自《论语·里仁》:“                。”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说处杀虎斩蛟    浮或没

B.乡里所患        忠臣孝子

C.竟杀蛟        杀之复上船

D.舟中人皆得活    乡人皆好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实三横唯余其一

(2)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还涉江,至于中流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甲】【乙】两文同样写杀蛟,但是表现的主题却不同,请分别指出。

6.请从【丙】文中概括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C 3. ①希望 ②时光流失,光阴虚度 ③通“返”,回,归. 4. ①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 ②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5.(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6.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参考译文: 【甲】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世人当作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认为他是祸害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又担心自己年纪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很看重‘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这情形,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意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乙】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吴国得到宝剑.在返回干遂渡江途中,到了江中央,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次非问船工:“你曾见过被两条蛟龙缠绕住的船上的人有活下来的吗?”船工回答:“我没有看见过.”次非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它们只不过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我舍弃宝剑能保全众人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宝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丙】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相关名句的识记.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注意字形.“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注意“朝”“矣”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此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现象和常见虚词的把握.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或:有的人/或:有时;B.为:表被动/为:成为;C.而:表顺承/而:表顺承;D.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他。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通假字“反”:通“返”,回,归.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①且:而且;患:害怕,担忧;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令名:美好的名声.句子翻译为:而且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忧不能显扬美名呢?②乡人之善者:定语后置句;好:喜欢;恶:厌恶.句子翻译为: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分析人物特点的能力。(甲)文主要是表现周处善于改过自新。(乙)文则主要赞扬次非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民除害的勇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意思是: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评定人品的基本原则是: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未有能生者也。(《孔孟论学习》)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4)春色满园关不住,           。(叶绍翁《游园不值》)

(5)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 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 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 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国文和英文,则必须学有素养,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B.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C.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D.在西部,沙子一旦摆脱了水,它们就会纵横捭阖,所向披靡。

 

查看答案

阅读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节选)》中的一段话,完成下面问题。

但是一会儿天暗了,万lài jù寂,突然一阵大雷雨袭来,夹着倾盆大雨和两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大雷雨之后,出现了一幅使我难忘的景色:雷雨一会儿就过去了,天上①     着一色灰云,晦暗、苍白、阴的暮色忽然②     到大地上,仿佛③     着一严密的灰色纱幕;雨点轻柔而均匀地洒落在树叶上,紫红色的闪电一次又一次地划破铅灰色的天空,远处的隆隆雷声像汹涌澎湃的海涛余波,不断滚滚传来。在这阴森森的氛围中,蓦然间一只夜莺在我窗前的一株枫树上鸣啭起来!在雨中,在闪电中,在隆隆的雷声中,夜莺啼叫得像是一只清脆的银铃,它歌唱得如醉如痴,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的声音。它的歌声在那时而铅灰,时而艳紫的天空的烘托下像一道灿烂的银光在闪闪辉耀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lài    

    

   

    

2.从下面所给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段空缺处。

降临     垂挂      密布

            ③    

3.把下面的陈述句变换为问句形式。

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美的声音。

4.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